退市制度近期再度受到市場關注,因監管層對此密集“放風”。這個可以歸入“改革紅利”之一的制度自其誕生之日(1993年)起已有20來年的歷史,雖與A股市場的建立幾乎同步,然而至今卻仍是市場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中有太多糾纏不清的利益關系之外,也與監管層和投資者的心態有關。
長期以來A股幾乎只進不出的奇特現象,雖然確實讓A股市值規模在長期熊市之下也只升不降,滿足了監管層以規模為導向的發展偏好,但市場卻在良莠不齊之下,結下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果,本應珍饈滿桌的大餐,也因垃圾食品越來越多而導致投資者紛紛離席。
A股公司難以退市,跟“有形之手”強力伸向市場有關。作為國企的多數上市公司,在地方政府眼里算是個“融資平臺”,誰愿放棄?這樣的背景下,當公司難以為繼,地方政府就會出面,想盡辦法保殼,于是“烏雞變鳳凰”的神話得以在A股這個舞臺上頻頻上演,博重組也成為投資者樂此不疲的游戲。另一方面,也跟監管層出于“呵護”投資者的“好心”有關,因為擔心上市公司退市,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問題。也正是這些規矩被不斷扭曲,才讓“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戲碼在A股市場不斷上演。
雖然退市難與上述兩點密切相關,不過筆者認為退市難的核心,還是在厘清和追究退市責任上。一個公司,也許從一開始上市就動機不純,當終于“裝”不下去的時候,生米早已煮成熟飯,且期間夾雜著太多難以“認真”追究的因素,而在現有法制框架下,也許讓上市公司好死“不如賴活著”,監管所冒風險要小得多。當然,如此一來,A股市場自然就漸漸地也被拖入泥潭。
所以,如果監管層闖關缺少決絕的心態,讓“退市制度”再次來個虎頭蛇尾,則A股正常的投資觀將很難確立起來,投資者也只能在混亂的投資邏輯下繼續混戰,至于能否成功,那就只能靠各自的運氣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