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創新工場熱度未減。
9月8日,李開復為其誕生周年的工場、“工友”及10個新項目慶生。
一年來,李開復及創新工場如何走過,遇到哪些質疑,收獲哪些新識?這些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評判的對象。
不畏懼質疑
近期有媒體引用用戶的話說,“所謂的‘豌豆莢’就是山寨版的91助手,創新二字從何說起?”
此前,還有人質疑創新工場是一個空殼,一沒資金,二沒團隊,三沒項目。
“7個人,4個月能制作出這樣一款產品,已經非常不錯,這個團隊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李開復護犢之情溢于言表。
他解釋說,成立快一年的時間,創新工場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打造一個100名工程師的優秀團隊;二是投資了9家公司。這9家公司和100名工程師已開始打造有趣的產品,一些產品今年就會問世,7個圍繞移動互聯網和2個涉足電子商務項目。
互聯網資深人士洪波在8月12日參觀了創新工場后用“充滿魔力”為李開復打氣。
李開復在微博透露:今天洪波來訪創新工場,他的觀察:“擁擠不堪,但似乎有種魔力。工友們樂于呆在這里,或許這就是白手起家的那種感覺吧……我的朋友每天像打了激素一樣。”
鼎合資本CEO、風險投資領域資深專家唐浩夫早在去年創新工場成立之初即指出,“創意必須在100多個人里產生,短時間內是否能拿出好的創意?好的創意一般來自積累和靈感,還要靠資源,不是一蹴而就的。”
“按照這種模式操作,估計創新工場的項目將以商業模式創新居多,偏服務性,基于技術的新產品將比較少,這不是把人圈到一起就行的。”
“谷歌在中國輸給了百度,李開復只是一個打工的職業經理人,很多媒體還追著讓他講述創業經驗,李開復根本就不具備創業者的氣質。”慧聰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去年年底在高交會中國創業家論壇發表演講時一如既往地直率。
在公司架構方面,唐浩夫擔心的是,可能最大的問題不會來源于利潤如何分配,而是當創業項目出現困難時,該由誰來決策是繼續做還是放棄?“如果創新工場平臺覺得這個項目不值得再投資,而項目團隊堅持要繼續,怎么辦?”
他坦言,事實上,很多項目就是由偏執的人來做,要堅持,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分眾傳媒就沒有今天了,曾經投了一千多萬下去還沒開始盈利。
“中國式創新需要一套有組織的方法。”今年7月,李開復在接受美國《商業周刊》對話時表示,硅谷那里能夠水到渠成的東西在中國卻無法實現,“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并不容易,但我感到在這里,自己能夠讓一切更加不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