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聯盟體系之下的中國互聯網業無數中小網站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好的兆頭是,有著聯盟資源背景的康盛創想被互聯網巨頭騰訊以6000萬美元收入囊下,而前不久樂淘、京東兩家B2C電子商務企業宣布組建自己的網絡聯盟,越來越多的B2C電子商務網站開始籌建自己的廣告聯盟,與聯盟網站一起開發市場,分享利潤與價值。同時,國內最大的聯盟平臺——百度聯盟也宣布,提高聯盟網站的分成,將由原有的50%分層上限,調整到84%。
不好的跡象是,2009年中國網站總數穩定增長到了323萬個,同比增長12.2%,但今年6月,網站數量卻下降到279萬,短短半年已然“蒸發”44萬個網站。不僅如此,在不久前百度發布的今年Q2財務數據中顯示,TAC(流量獲取成本)盡管總量上升,然而在百度收益中的比例下降到了9.7%,而這個數字在去年同期為16.0%,上季度為13.2%。
有觀察者指出,網絡聯盟網站生存空間正在受到嚴重擠壓,有人甚至發出“站長已死”的悲鳴;與此同時,也有人在豪邁地預言“一個真正的網絡聯盟時代正在拉開序幕”。為什么業界會有如此迥異的觀點,頗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網絡聯盟又會走向哪里?
聯盟模式的起源
網絡聯盟最初始于網站之間共享流量的非商業合作,而商業化運營則始于亞馬遜。從1996年到2000年間,亞馬遜以平臺的身份整合賣家和大量中小網站,創造了全球第一個規模化的廣告聯盟。其運營方式是亞馬遜將商品廣告以鏈接的形式投放到中小網站網頁上,消費者通過這些廣告鏈接到了亞馬遜并形成購物,中小網站便可以從中分成。
國內一批早期的B2C網站也效仿過亞馬遜的聯盟形式。以專注圖書、音像制品的豆瓣社區為例,它在每部電影或某圖書旁邊都有鏈接到當當或者卓越的文字廣告,用戶通過這個鏈接進入其中,一旦產生購買行為,豆瓣便會與售書網站進行分成。隨著電子商務的井噴式發展,今年,新一輪B2C電子商務網站也開始了它們的聯盟熱潮:樂淘網、京東商城先后宣布組建自己的聯盟平臺。
事實上,亞馬遜和當當這種電子商務網站直接發起的聯盟,只是分銷模式在互聯網上的體現,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而在看到亞馬遜聯盟的發展之后,Google迅速組建起自有的聯盟平臺,并且跳出B2C企業定位的限制,讓廣告面向更多的廣告主,并由此衍生出AdSense這種互聯網聯盟產業鏈。
Google聯盟與亞馬遜聯盟的根本區別在于,一種分銷模式開始變成一種完整的商業模式。網絡聯盟的精神在于開放與共享,AdSense模式的誕生大大降低了互聯網的廣告經營門檻。
對網絡聯盟的上游而言,門檻的降低讓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聯盟平臺購買廣告。聯盟發起人不再是廣告主,而是第三方聯盟平臺。廣告主只要向聯盟平臺購買廣告,聯盟平臺再通過文字、圖片或富媒體形式廣告,便能被眾多中小網站采用與發布,一旦形成點擊或者實際購買行為,聯盟平臺便將付費與聯盟網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