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光棍節全場五折大促銷,可謂是high翻了商家,high翻了消費者。但是,期間的一個小插曲引起了在線支付行業的關注。促銷當天,由于訂單量大增,導致銀行的網銀系統癱瘓近20分鐘,消費者和商家無法完成交易。
億邦動力網顧問、易商務創始人兼COO包文青當時稱,“在線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環節,但是又因為和銀行的系統相關聯,所以還需要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子商務網站本身等多方面的協作和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更多深度內容,歡迎閱讀:整合大背景下的電子支付將如何發展?
回首2010年在線支付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梳理和盤點的:央行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央行第二代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的上線、電商界大佬紛紛推出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為第三方支付“正名”
2010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網站上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簡稱《辦法》)全文,辦法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該辦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12月底,1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央行官網發布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公告,業內人士預計,首批牌照或將在本月底發放。
無論牌照最終花落誰家,毋庸置疑的是,首批非金融支付機構正規軍的誕生,將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帶來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易觀國際預測,獲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有望加入超級網銀。而一系列兼并、收購和融資浪潮即將展開,第三方支付行業將風起云涌。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認為,牌照監管下,第三方支付不再是小公司能夠承擔的事情,今后更多的是巨頭們的競爭。他指出,雖然去年在線支付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卻在放緩。
“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并非能夠一直高速發展,當用戶數達到一定水平后,市場規模也相應遭遇瓶頸,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企業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競爭也必定愈加激烈。”張萌稱。
可以說,2010年是第三方支付發展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中國已經存在有300多家企業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但是行業秩序比較混亂。央行《辦法》規定,所有從事第三方支付的企業,必須在《辦法》實施之日起一年內申請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否則不得從事網絡支付。
為第三方支付設立了行業進入門檻,這意味著不達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將被迫退出這一市場;另一方面,也給那些規模較大,信用能力較好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正名”,使它們擺脫了多年來一直處在政策“灰色地帶”的尷尬,給它們吃了“定心丸”。
但是,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日期的一再推遲,不禁讓人們對支付牌照究竟能不能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正名”,“正名”的效力究竟有多大,心存疑慮。
“超級網銀”叫好不叫座
2010年8月30日,備受關注的央行第二代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超級網銀”)正式上線,目前僅開通對公客戶。當時有傳言稱,國家隊將依靠“超級網銀”逐步封殺民營第三方支付,隨后央行表示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得支付牌照后將被允許加入超級網銀,傳言成為一場虛驚。
但是,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億邦動力網,“在線支付作為一種虛擬的貨幣交換形式,跟整個金融體系是有密切關聯的,在線支付在給消費者提供便捷的同 時,也使很多資金處于金融機構的監控之外,超級網銀的推出,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影響,應該還是有的,而且央行推出這樣的產品,也是在逐漸引導消費者的支付 習慣。”
通過對多家商業銀行的電話咨詢或走訪,億邦動力網發現,上線近5個月的超級網銀依然舉步維艱、困難重重,有業內人士稱之為“叫好不叫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