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電子商務是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對農產品從生產地到顧客手上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的全過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成為推動我國農業市場化轉型,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相繼開始建設國家基礎信息網絡,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也隨之應運而生,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的關注與參與,逐步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是一個以Internet/Intranet(互聯網/內部網)為架構,以交易雙方為主題,以銀行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庫為依托的全新商業模式。交易各方將自己的各類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方式輸入電子商務網絡,電子商務網絡根據用戶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相關信息并提供給用戶多種買賣選擇。
農業是我國的傳統弱質產業,歷來存在著生產經營分散,產品競爭力不強,流通環節多,交易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中國加入WTO,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當前,流通已成為我國農業的“軟肋”,嚴重地制約著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在農業領域應用電子商務,通過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及時傳播市場信息,幫助農業生產者特別是農民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如下好處:
一、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產業化
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農業生產者之間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交流,農戶往往憑借自己往年的價格經驗來選擇生產項目,確定生產規模,因而導致農業生產安排被動,進而造成一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農業生產整體的穩定性和農民的積極性。
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市場化,即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即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戶與市場聯結在一起。通過電子商務強大的網絡功能,跨躍時間和地域的障礙,使農產品供需雙方及時溝通,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合理組織生產,以避免因產量和價格的巨大波動帶來的效益不穩定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農業產業化不同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按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并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過程按市場機制組織活動。
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環節,提高農業效益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尚不健全,因此農產品銷售仍然存在著渠道窄、環節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鏈之間嚴重割裂等問題。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農業生產資料信息化,Internet將市場需求信息準確而又及時地傳遞給買賣雙方,同時根據生產的需求信息傳遞給供應商適時補充供給。在業務模式上,提供了交易市場、農產品直銷、招標等交易模式,自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真正實現電子商務的效能,減少市場存在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用薄膜等各種生產資料的供需矛盾。同時,拓展了傳統買賣方式,使傳統商務的有形市場走到了網上,由相對時間段營業的現貨市場轉為全天候開放的模擬市場,提供了交易自動撮合、庫存發布和查詢、數字簽名、網上支付等,大大地縮短了供應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