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賣T恤
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在線T恤銷售網站Threadless深諳社交網絡的真義。靠著社交網絡它經營著一個龐大又忠誠的粉絲群。這些粉絲群也就是用戶是它的產品設計來源。它定期舉辦T恤設計大賽,每天有300個左右的設計方案提交,其龐大的粉絲群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歡的T恤,公司將其投入生產。
不做廣告,沒有專業設計師,也沒有銷售團隊。Threadless就像一個社區中心,人們在這里發表博客,和有同樣興趣的人交流意見,順帶著買一大堆15美元一件的T恤。每一款T恤都熱銷,并且利潤率在30%以上,公司每年營收增長超過100%。
創始人Jake Nickell和Jacob DeHart自己就是社區狂人。2000年以前Jake大部分時間都泡在一個叫Dreamless的設計師論壇,他和各種設計人員切磋技藝,參加設計競賽,贏得冠軍很開心的他在2000年11月在這個論壇上自己召集了一次設計比賽,獎品是T恤—圖案是冠軍的作品,采用投票制贏得的圖案T恤以12美元的價格售出的時候,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接下來他和Jacob采用了自動評分系統,給T恤的設計打分,從1到5。大家踴躍參加一個又一個新的比賽,因為對于平民設計師來說,T恤就是一個展示作品的出口。贏家之一Glenn Jones說,這和錢沒關系,整件事情酷就酷在你的作品被印在T恤上,穿在別人身上。
到了2002年,他們已經積攢了1萬用戶,創造了10萬美元的T恤銷售額。慢慢地對贏得設計競賽的人開始實行現金獎勵,獎金從100美元很快漲到2500美元(每年有300個人獲獎)。
從成立開始就盈利的原因是,它只生產用戶篤定會喜歡的T恤。能持續做到這一點的原因則是,它有個粘性十足的社交網絡粉絲群。
市場營銷副總裁Cam Blazer說,在Threadless論壇里,忠誠客戶提交創意,投票和購買我們產品的都不是隨機的用戶,他們非常忠誠,我們的消費者總共為15萬個設計投過票,我們培養的就是這樣的社區。
社區幫助這家50個人的公司在2009年獲得了3000萬美元營收。Threadless在Twitter上有150萬個粉絲,Facebook上有10萬個粉絲,它十分善于利用社交網絡來推銷其設計和設計師。
大部分Threadless的員工都不到25歲,最大的一個員工是33歲。75%的員工在被雇傭前就已經是Threadless的社區活躍分子,他們很多人同時是設計師兼其它設計師的推廣者,當然他們還兼作網站T恤的模特。
Threadless幫助設計師推廣自己的T恤,為他們制作廣告鏈接貼在自己的博客、Myspace主頁上,然后他們將這些鏈接轉發給自己的朋友,邀請他們來自己的設計頁面挑選T恤。田納西的Tom Bruns就是在一個設計論壇中找到Threadless的,他說Threadless是通過強大的口碑相傳效應而走紅的。他設計的一款共產黨主題的T恤成為年度T恤設計銷售冠軍。
Threadless也通過郵件等方式定期和用戶交流新T恤和設計信息。
在其他社交網絡上出現的Threadless表現得像是一個人性化個體。比如在Facebook,他們會上傳員工視頻,討論自己最喜歡的品牌。如果公司中有好的音樂或者有趣的人,他們都會實時跟用戶交流。
Threadless會持續提供設計挑戰來刺激社區的創造性。Threadless曾在CES上舉行過設計競賽,以尋找那些對科技和網絡感興趣的用戶會熱愛的主題。再比如召集對于僵尸和怪獸的概念設計比賽,因為Threadless已經從論壇中注意到用戶在某個時期對怪獸主題的討論密集度大增。
Threadless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過舉行iPhone皮套設計比賽、Dell筆記本電腦外觀設計比賽,票選出最受歡迎的設計再生產,這些方法無一例外地獲得了成功。
但它只是有選擇地嘗試線下業務,除非有利于其增進其社區的線下互動。有零售商曾經希望購買Threadless產品,讓其T恤掛在自己實體店內。Threadless拒絕了,理由是如果Threadless的T恤被掛在冰冷的墻上,沒有互動,消費者就不知道那些設計是哪里來的,它也無法把握它的消費者的喜好,失去了互動,它的設計必然失去銷售魔力。
它也不是排斥實體店,2007年開始它啟用實體店增加其用戶的線下交流。Threadless在芝加哥開了家兩層實體店,上層是藝術區,做音樂會和藝術展,下一層只賣20幾件設計T恤,顯然它只準備將其作營銷用途。但6個月后,本來預計虧錢的這家店居然靠活動就能盈利了。
哈佛商學院教授Karim Lakhani說,Threadless證明了創新可以來自用戶,其成功之處在于重新思考你和用戶之間的關系,重新定義制造商和消費者。《民主創新》的作者Von Hippel說這是一股新浪潮,說明公司可以拋開市場調查來制定市場策略。這些文縐縐的說法換成簡單的說法就是,Threadless T恤熱銷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一個持續活躍的社交網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