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結構:廣告占據絕對主體
“最復雜的互聯網創業形態”卻有著最簡單的營收模式:廣告,而且是最原始、簡單的展示型品牌廣告。
雖然Cye林煜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今年19樓的營收規模,但其仍坦誠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孫睿表示廣告比例至少占到第四城收入的50%以上;同樣位于成都的麻辣社區負責人李銘海則透露,其營收基本全部來自廣告。
廣告支撐起本地化社區營收有兩重原因:歷史角度來看,多數形成規模的本地化社區與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媒體廣告模式輕車熟路,理解深刻:麻辣社區前身為“四川新聞網”論壇,總版主李銘海兼任四川手機報副總編;19樓為杭報集團投資并控股,林煜也是《都市快報》副總編;錢鈺創業前曾在常州電視臺負責廣告策劃。
另外,論壇模式易于細分人群,廣告精準投放,提高廣告的有效到達率。
除廣告之外,本地化社區們還在探索多樣的盈利模式,但多數都還處于初期,無法形成規模,比如品牌商鋪展示:19樓的“品牌空間”和化龍巷的“常州通”屬于這種類型,模式近似于網址導航和商鋪展示的結合體,社區向希望展示商品的本地商家按排名收費。以19樓“品牌空間”為例,有家居街、婚嫁街、女人街等六個板塊、超過50個子類,每個子類(如門窗樓梯、旅行社等)點進去后以圖片形式展示,網友可以點圖片進入商家網址。
另一種模式是購物導入分成。用戶點擊論壇中的購物分享帖并消費,論壇獲得商家返點,化龍巷目前已經加入“淘鏈接”,如果網友在淘寶相關店鋪消費,將獲得返點。但這種模式可能不易做大,“很多網友是重分享,比如家裝,事無巨細幾萬字,不是簡單介紹一兩件物品,本地消費商品比如房產、建材、婚嫁等價格也比較高,都是線上展示線下交易,很難直接通過連接付費”。
值得一提的是,團購幾乎成了本地化社區的標配,但這個模塊幾乎不盈利,“我們做團購,主要是提高論壇對商家的影響力,使廣告服務增值”,孫睿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數社區負責人的態度:團購必須要有,但并不靠之賺錢。
另外一種通行的模塊是招聘、租房、二手物品等分類信息服務的提供。這個部分與趕集、58的模式接近:對個人免費,對中介服務公司收費。
以人人網、開心網為代表通用社區開創了廣告+游戲的盈利模式,但本次采訪中,沒有一家社區的模塊中加入了游戲應用。粘性更高的本地社區,為何不做游戲業務?要知道,互聯網世界中只要有流量和用戶時間,游戲聯運即使作為副業,也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孫睿認為:“人群基數不夠,游戲業務很難做大;游戲業務沒有地域門檻,競爭成本低,很難形成粘性;本地化社區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互動,游戲缺乏這種本地互動”。
資本敬而遠之:缺乏想象空間
營收破億、用戶規模超1300萬(今年8月數據)的19樓,08年曾接受過聯創策源2000萬元投資。如果除去以導購為主的上海籬笆網(本次關注社區均為重社交、輕消費屬性),19樓的融資案例成為目前本地化社區融資孤本。進入高速成長期的本地化社區為何讓投資人敬而遠之?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想象空間有限,一位投資界人士表示,“本地化社區受用戶規模限制,業務做的多且雜,容易最后做成一個拼盤,四不像,很難做大”。
另外一個原因是擴張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高風險,“各城市情況完全不同,主站的模式不能簡單復制,擴展過程中風險不可控”。
當然,社區負責人們也有著自己的考慮,一些人因為擔心被打亂節奏,并不希望資本介入。“創業之后前前后后見了十幾波投資人,80%的投資人都看不懂本地化社區,做本地,需要深挖,成長起來要很長時間。投資人都是急功近利的,節奏很難一致,還是不要他們的錢”,錢鈺表示。
社區負責人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的現實是:“圈地”過程中,前期分站必然大面積虧損,需要資本支撐,如果無法獲得外部資金,“圈地”進程將大大放緩,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這也為社區負責人們提出了一個面對資本的難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