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來,受上游能源原材料大幅攀升,用工、融資等成本不斷增加的影響,東莞、深圳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就成為業界討論的話題。近日,“溫州企業資金鏈斷裂”、“老板無力還債紛紛跑路”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儼然一場民間“金融風暴”。一時間,中小企業“行路難”再次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為此,國務院出臺9條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破解融資難。工信部此前也發布了《“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知識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并推出中小企業信息化工程。對于中小企業當前困境,除了尋找融資突破口外,加強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促進其轉型升級成為重要內容,其中也折射了“中國制造”面臨的緊迫課題。
政策升溫破解發展“寒冬”
經濟學家辜勝阻曾用“前所未有的融資難、十分嚴峻的用工荒、全方位進入高成本時代”概括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一直以來,融資難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第一道障礙。調查顯示,87%的中小企業貸款需求低于6萬美元。在現有金融體系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始終無法得到滿足。在市場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民間借貸盡管能暫時緩解這一難題,但卻處于名不正言不順的境地。近日蔓延起來的“溫州風暴”暴露了缺乏監管的民間借貸的安全風險。
為此,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和財稅政策措施——金融方面從加強信貸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金融監管和規范民間借貸等出臺了六條金融措施,以改善小型微型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財稅方面則從加大財稅扶持和擴大扶持資金規模等,以減輕小型微型企業的稅收負擔。
溫總理近日透露,很快將出臺落實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36條”的細則。
除了金融支持外,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上日程。此前,工信部發布了我國首個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知識產權創造優勢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強練“內功”,電子商務能否成轉型升級加速器
中小企業未來發展一方面需要強練內功,提升素質,另一方面需要更好地借力使力,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東方智慧研究院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近七成企業家認為自己的企業正處于轉型的困惑中,在摸索差異化競爭。超八成企業家認為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世界工廠優勢可能將逐步消失。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