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Instagram以10億美元賣給Facebook,大家已經討論一輪了,其中很多人很有感覺的是,創辦人其實不會寫程序,他當年還在NextStop是做行銷人員,利用晚上學寫程序;Instagram的成功,證明了網路最原生的小團隊、小戰線的全面成功又一次!
翻出六年前的舊文章,提到我一直相信的“網路就是要小”的做法,請見以下:
近二十年來,電子廠的價值鏈不斷的切割、整合,譬如晶圓廠的出現間接促成了無晶圓IC設計公司的興起,大家覺得IC設計公司已經盡量做到股本小、投資精簡,但真正最精簡的,其實是在最上層的所謂的“應用”(application)端。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受大眾所擁抱以后,“軟體”的成本愈來愈低、門檻也愈來愈低,下面的系統層層疊起,硬體因技術進步而得以壓低成本,加上競爭削價,而軟體則個個開放原始碼且免費使用,于是產生了一個現象。
一個窮學生,竟可在幾個月內學會寫程序,然后不必籌資、不必登記公司、不必休學或辭工作,就可以開設一個“網站”,這網站經過網路特有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竟讓它很快擁有大量會員,接廣告、收會員費,接著就有創投前來接洽,要求投資,并幫你找來專業經理人,穩定成長,最后賣給其他公司。
互聯網奇跡到今天仍在發生著,包括YouTube、MySpace、Twitter,直到今年的Fubar、Yukou、FriendFeed…無論是從獲利潛力、技術、與使用黏度,都讓大公司準備爭相買下,也非得買下不可──萬一被競爭者搶去怎么辦?
分析師曾針對Google去年財報提出質疑,人力成本是否太高?Google聘用人數,一年就多了一倍,許多是工程師,目前它旗下養了1萬名以上的工程師,結果現在大家還是常常聽到某某網站一年成長500倍,背后又是兩個學生,然后Google正在與他們洽談并購事宜,準備再另外花大錢予以買下。
這時候我們總會想問,那,Google的那1萬名工程師到底在做什么?Google Labs也不斷在推出新產品,其他大公司以及美國也有許多研究機構也不斷的推出新創點子,結果,卻都還是被手無寸鐵、兩袖清空的學生們,搶先做出一個網站,爆紅世界。難道,當我們變成一間公司,就不可能再做出如同學生的新創產品嗎?
于是,當我受征召來成立一間網絡公司,我希望復制那些成功學生創業家在做的事。我將這么一個小而美的高效率創新團隊稱為“創辦團隊”(the founding team)。
“創辦團隊”緊抓著學生創業家的成功,因為他們有熱情,所以不眠不休的克服萬難把它做出來。因為他們不需要對誰報告,所以在幾乎對市場直覺的情況下就將東西做出來。他們很著急,所以幾乎沒有任何調校之后就將東西直接推到大眾面前。當他們起飛,他們甚至不知道其他競爭者也存在。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打中了哪一個“甜蜜點”(sweet spot)。但他們做對一件事是當年2000年所沒做到的,那就是快速架站、少人架站、堅持設好短期“停損點”、遺忘已付出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清楚的計算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