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在國內電臺圈口碑不錯。有天我在同步推上搜他,原版下載量好像是15萬,偏偏下方有個蜻蜓FM黑*江電臺版,只有區區5的下載量。為什么會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電臺版,我估摸著,是技術公司找到媒體求合作,媒體領導一聽,這么好的東西,合作可以,必須給我個定制版,一來我有面子,二來我感覺是自己的,三來這是創新業績。——這就是國內大部分媒體對新技術的態度,拿來、占有、擺POSE。
實際上,真正的技術驅動型媒體,是抓住技術背后的數據。
浙報傳媒高管在描述邊鋒、浩方的底層數據的重要性時,簡直兩眼放光:傳統媒體丟失的用戶轉移到網上后,就是變成了數據。數據可以分析出受眾甚至是具體到個人的,圖譜形象、行為習慣、喜怒哀樂。有數據打底,精準營銷、深度服務才不是空談。
淘寶為什么生意好,因為他對商品的數據化處理比統計局還實時,什么好賣好什么不好賣一清二楚,做生意自然一往無前。如果把“生意”替換為“文化”呢,想象空間是不是更大,畢竟電視機只能買一臺,高清電影可以買上幾百部。
值得擔心的是,大部分媒體以為微信上開放一些用戶地域信息,微博上能看到傳播層級信息,以為自己就是在玩數據化了。這個的危險之處在于,互聯網寡頭的趨勢正在形成,今天新浪微博可以封掉南方周末的微博,明天也可以調低中國好聲音的搜索優先級。
只有在自己的平臺上,獲取自己的用戶數據,進行用戶為導向的傳播行為,才是正循環。
資訊變服務=多情環
“因為這雙環無論套住了什么,立刻就緊緊地纏住,決不會再脫手,就好像是個多情的女人一樣”
微信公共賬號背后是情緒化的個人,以資訊提供共鳴服務;
一副臺風登陸溫州路徑圖,以及掩體尋找方式,在大眾媒體上是新聞,對當地人來說是救命的服務;
蘑菇街上的菇涼分享自己的穿衣心得,附上購買地址,這是時尚資訊+電商導購。
談資總是會過時,憤怒總是會消退,恰當場景下給予恰當資訊,才是不變的服務。
百度的搜索是服務、騰訊的通訊是服務、360的安全是服務、網易的游戲也是服務。
把資訊變成服務,都市類媒體一直就有這方面的覺醒,只是仍然過于居高臨下。可以想象,三五個掌握話語權的精英,坐在一間煙氣霧靄的辦公室里面,花上一小時決定了100萬用戶明天看到什么資訊,這樣的運作模式下能多接地氣呢。
寧波的東南商報去年開始運作媽媽知道項目,獲取資源的手段是報紙版面,底子是孕婦知識互動問答,告訴有需要的孕婦怎么保健。這個項目,玩起了微信、APP、網站,WAP等花頭,實質上,就是把報紙上假模假式的一問一答,做成了為孕婦服務的服務模式。
深圳晚報也有一個平板電腦的項目,切入點是免費贈送平板電腦給小區用戶,這平板可以實現交物業費、呼叫小區服務等生活功能,也能看到深圳晚報的資訊,試圖建立小區服務+資訊服務的新架構。
曾有兩家以彈窗出名的互聯網巨頭聯手做了個實驗,一次推送了網上熱傳的和尚開房新聞,點擊量極低,一次推送了當地菜價上漲一毛的資訊,點擊量極高。資訊的重要程度,與其對個體生活的服務能力高低有關。
對于用戶來說,傳媒是什么,花錢買來的樂子罷了,滿足了自己懶惰、找樂子、自我提升、尋找安全感等需求,滿足了需求就是好服務。
資本優勢=拳頭
“拳頭不像兵器,它不會丟失,也不能丟失,所以,以拳頭做兵器,是需要必勝的決心和必死的勇氣的。 ”
傳統媒體已經很“窮”了,沒有互動的采編體質,沒有可視化的經營模式,沒有分眾化的傳播渠道,窮到只剩下了錢!
影響力變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現在時興的科技博客盈利者寥寥,但傳統媒體已經經歷過這一過程,大型傳媒集團手握重金,大可以用資本買人、買時間、買技術、買平臺。
就拿美國IDG來說,別看現在在搞風險投資風生水起,想當年在美國也是做傳媒起家的,熊曉鴿當年還是個記者。
典型案例就是浙報傳媒和電廣傳媒。達晨創投賺錢效應已令無數傳媒集團眼紅。而浙報傳媒斥資近 32 億人民幣收購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100%的股權。
此前,浙報集團和阿里巴巴合辦過《淘寶天下》雜志,這是探索跨行業的合作;收過財新傳媒,這是探索夸地區的合作;收過紅旗出版社,這是探索與央級媒體的合作。所有的探索,都是以資本來推動。
這里面的內在邏輯其實很清晰。浙報傳媒以上市為底,實現資產證券化,搭建資本平臺;通過資本市場的操作,再涉足看似與傳統報業無關的游戲業——實際上,收購邊鋒浩方,是買到了一個有現金流的成熟平臺、買到數千萬的用戶、買到了一套成熟的數據管理體系、買到了一個其他文化產業項目可以成長的虛擬土地。
“從單一的紙媒,到綜合的全媒體;從單一的信息服務到綜合的文化服務;從新聞資訊,到擁有閱讀、游戲、娛樂、視頻、體育、時尚等服務的大型文化娛樂互動社區”。這是浙報集團的野望。
去中心化=霸王槍
“一往無前 古往今來的英雄豪杰,能夠立大功成大事,也都是因為這‘勇氣’兩個字。”
采編在地域、行業、服務、廣播四個象限中找到平衡點,這是去中心化。
渠道從單向出口變成扁平化信息流轉,這是去中心化。
經營的內在邏輯從宣傳收費轉變為服務收費,這是去中心化。
價值觀從單核到多核,這是去中心化。
考核從數量、質量的畸形考量變成需求滿足度考量,這是去中心化。
語境從說教變成說服,這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傳統媒體的重構,是最痛的劇變。短則5年,長則10年,從一線到三線,從東部到西部,媒體版圖必有大變化,倒下一批保守的,起來一批創新的。
KK在《失控》一書中說,不抹殺創新造型和進化空間又保障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其答案就是搭建兩個層級架構:下層是充滿活力的“蜂群”式協作,上層則對產品或服務的最終質量進行把控。
媒體在上層的經營已經夠多了,形成了傳播模式、傳播規律、傳播路徑的中心,現在,到了低頭看看蜂群式架構該怎么玩了。
-------------------------------------------------------------------
以上僅是一家之言,講述我所接觸到的媒體轉型方式,一半是正確的廢話,一半是虛妄的構想。
哪種最靠譜?哪種最有前途?哪種離錢最近?我真不清楚,否則我就是在斐濟享受日光浴,而不是苦哈哈地半夜寫文章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