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寧哲網絡合伙人王新宇所寫的中國式O2O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時下關于O2O業界已經有太多的聲音,太多的討論,王新宇立足在家居行業,放眼整個垂直領域的O2O營銷,寫下了自己的感悟。而這幾篇以一個老媒體人同時又是互聯網和電商界打拼的創業人的身份看待O2O的文章,也許能給我們一些更多的啟示。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東西叫做ICQ,后來他在中國市場死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東西叫做易趣,后來他也在中國死了。 很久以前,有一個東西,叫做MSN,后來他在中國也死了。 他們,在國外,都活的很不錯。 早期和現在的互聯網,總有一群很牛逼的人,在美國硅谷,來到中國,帶來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模式,他們在上世紀末,給國人打開了一扇寶庫的大門,也造就了很多創富神話,各類先進的模式,在國外資本市場也非常吃香。 后來,國內很多牛人學會了模仿和超越,前文所說的ICQ和MSN,恐怕就是死于差點被馬化騰60萬賣掉的OICQ,現今的QQ。易趣則被背著包到處兜售分類信息黃頁的丑男馬云逆襲。 在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年代里,一批又一批的人前赴后繼。比如在微博賣大棗的老榕,做過輝煌過的8848,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聯想請謝霆鋒代言FM365,做游戲的9城其實是個社區,開心網的菜地在早已掛掉的逸飛嶺上是可以種花的…… 國外接踵而來的新產品和新模式,讓很多技術宅出身的互聯網人興奮不已,漢化、推出、上線、運營、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最后都死了,截止筆者這篇文章發布之日起,依舊同樣的事情在發生和循環,無非換了不同的產品和模式而已。 O2O:產品失敗不代表模式 最近流行的模式,叫做O2O,筆者動筆之前,有站長勸說:別寫O2O了,網上到處都是這種文章。是的,當某一個新鮮模式誕生之日起,爭論就喋喋不休。他們又是一個循環,比如微博:兩年前大家都在鼓吹微博營銷,兩年后的今天,我們在唱衰微博。最近又開始鼓吹微信營銷,很多網絡寫手從各種產品和模式中,就這么隨波逐流,也算經歷風雨,不改墻頭草本色。 O2O,網上是這么定義的:O2O即OnlineToOffline,也即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了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這樣線下服務就可以用線上來攬客,消費者可以用線上來篩選服務,還有成交可以在線結算,很快達到規模。該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推廣效果可查,每筆交易可跟蹤。 于是,有人認為團購,就是O2O的一種,顯然,死了無數團購網站之后,大家的結論是:不靠譜。之前有人認為,優惠券,就是O2O。最近又說二維碼和微信是O2O……筆者認為,這是典型的電商O2O綜合癥! 中國有句古話:360行,行行出狀元。此話在互聯網行業,依舊不假。電子商務:我們需要的是售賣各種的產品和服務,從中牟利。 古時候,一個集市,物換物衍生為貨幣買東西;后來有了店鋪和東坊西市的集散中心;后來又有了商場,解放后還有供銷社;現在我們有了shoppingmall和能撬動GDP的網上購物。 所有的交易過程,看上去就是貨幣購買物品和服務,在電商里面,我們考慮到轉化率問題,而在傳統商業里面,依舊也存在這個問題。在互聯網上,大家的思維是靠流量來提高轉化率,而在傳統商業里,除非大型活動,否則所謂“流量”更為稀少,但消費行為卻比較固定,而這恐怕就是我們所說的“購物習慣”。 O2O即OnlineToOffline,簡單的看上去,是線上解決客戶在傳統商業購物行為中的所有問題,而到線下產生購買,而交易又要在網上進行。 微博上有個很有名的段子:一北京人在深圳看房后返京,飛機剛落地即收到三條短信。中介A:今天有強降雨會打雷,路上注意安全;中介B:劉哥,已到北京了吧,今天看房辛苦了;中介C:房主還是堅持原價,我晚上帶點水果去他家坐坐。 如果我是這個北京人,我一定最終會選擇在C中介交易,這就是所謂的用戶體驗。 而靠除暴簡單流量支撐的O2O模式,并不能解決用戶的體驗問題。除了標準化比較高,用戶比較熟悉的品牌之外,統一模塊制作的O2O產品并不能激發用戶興趣,而產生購物行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