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Facebook以7億美元收購時,Instagram的雇員不過12人,而它所有的數據計算都是借助AWS完成的;全球芯片銷售數量超過350億枚的ARM公司,員工也僅有2300個,ARM自己并不制造芯片,卻通過出售其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給蘋果這樣的大公司,得以賣出遍布海內外的芯片產品,而蘋果又把其實際的生產外包給TSMC這樣的半導體代工企業。
這一行業現象表現在巴菲特倡導的投資理念中,就是投資那些已經形成規模經濟的企業。所謂的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是說“當企業的產量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應,平均成本呈現下降趨勢”(來源:百度百科)。具象點解釋,即當你生產100個芯片時,每個芯片的成本是1美元,但當你生產100萬個芯片時,每個芯片的成本卻降為1美分的時候,你就形成了規模經濟。
而隨著互聯網服務的拓展,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前被固守的、只向大公司開放的產業能力(比如富士康于蘋果),逐漸開始向世界開放。Amazon、微軟、Google和OpenStack正迫不及待地將其規模經濟優勢作為服務出售。富士康在電子工業方面做的事情同樣符合這一趨勢。那么,當這種趨勢向其它諸如家居、汽車、裝修、零售這些領域拓展時會發生什么呢?
我先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從Intel和ARM的對照中獲得些啟示。作為擁有設計和制造能力的巨頭,Intel幾乎在其提供的所有服務方面都身體力行,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相反,ARM卻專注于它們最擅長的領域,只做好設計,然后把設計賣給其他公司。盡管我很佩服Intel,但我覺得以ARM為代表的企業不可避免地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于是,Paul Graham拋出了一個問題:“那作為個體,是不是在我分享一個資源之前,我首先得擁有某些資源呢?”
我對此的回答是,未來將不再有“個人財產所有權”這一概念。“所有權”概念在我眼中看來,是降低資源分配效率的罪魁禍首。換句話說,或許以后每個人都不再擁有私家車,當他們要用車的時,只需要向一個調度中心提交申請就可以了。
這周Casy B. Mulligan在其NYT的專欄中說,一旦無人駕駛的汽車流行起來,道路上的汽車將越來越多。我覺得Mulligan正是在所有權概念上犯了線性思維的錯誤。如果無人駕駛的汽車增多了,未來人們就不必再去學開車技術,換言之,我們不再需要私有一輛汽車。如今很多人買車的動因,是想避免著急用車的時候(比如趕飛機)打不到車或者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但只要分配問題可以解決,無人駕駛汽車能在你需要的時候五分鐘內到達你的出發地,你就不再需要私家車了。
目前來說,巨頭(AWS、富士康等)和個人(Airbnb)等都在朝著共享資源的方向走,換言之,規模經濟即服務(Economies of scale as a service)正在成形。哪怕在某些領域中巨頭的勢力仍然難以動搖,但規模經濟即服務的浪潮席卷世界也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