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就可以列出一個清單來說明生鮮觸網為什么看著很美:
① 互聯網已經覆蓋千家萬戶,人們的網絡購物習慣已經形成;
② 生鮮是人們生活里的剛需,而且是超快消品,市場需求巨大;
③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人們不知道上哪兒買放心菜;
④ 供應鏈長且復雜,有很大的壓縮空間;
⑤ 上班族不能天天下館子,又沒時間買菜;
……
然而,生鮮,也許是互聯網上最難做的一個品類。
還有比生鮮更不標準化的產品嗎?品途網采訪了一位三個月內果斷放棄生鮮O2O的創業者,他原本想用自己的互聯網優勢來獲取用戶和滿足用戶需求,可是深入了解后發現:一方面用戶對產品的質量極度敏感,另一方面這不是工廠產品,在標準、分量、質量上都很難定標準;一方面用戶對價格有要求,另一方面在大規模采購之前很難有議價權。而且在運輸過程中產品質量會發生變化,由此產生的損耗可能很大,用戶退貨也很容易發生。
說到最頭痛的,還是物流。問題不僅僅是冷鏈的問題。到網上采購,當然希望方便,所謂方便,就是我在家做飯所需要的食材你都可以供應。如果只供應某些品類,其他的東西還要用戶自己去超市,那他何不都在超市買了?要解決生鮮全品類的供應,很大的一個問題是不同的東西對溫度、濕度要求差異很大,必須有細致專業的解決方案。
做電商都很累,但鑒于互聯網的無邊界性,至少還能夢想著做大。可是要把生鮮做大就太不容易了。
在《生鮮電商是小而美的事業,宜深不宜廣》中已經有過分析,由于地域限制、人群限制、品類限制,生鮮這事很難像其他商品那樣在短期內做大,連AmazonFresh(亞馬遜生鮮服務)都在西雅圖耕耘了五年,才開始拓展到下一個市場洛杉磯。國內已經有好幾個生鮮項目證明,小范圍內能做好的,一擴張便以幾何級數涌現出質量問題、送貨問題、資金問題。
生鮮定位哪個人群比較有可能做大,是金字塔的底部、中部、還是頂部?① 做底部人群的生意:數量是很大,但他們不會為你去吸收高昂的物流費用;② 做頂部高富帥人群的生意:一個區域內的客戶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生鮮都希望能抓住他們,這里很快就會被做成紅海;③ 做中間那部分人的生意:他們既對價格敏感,又對品質有要求,可以說是最難侍候的主,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壓縮盈利空間。
誰將能勝出?
大平臺和農戶有機會。不同的農戶聚集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控制自己的產品品質,通過評價優勝劣汰,電子商務只是他們其中的一個銷售渠道。用戶可以依靠平臺上的不同商家解決所有產品需要,徹底省掉去超市的時間。在平臺上的產品一般會面對激烈的比價問題,在比價中勝出的產品比較能滿足的是中低端消費的需要。
而農戶不一定能夠自己搞定所有事情,由此會催生出一些服務他們的電商運營公司。對這些公司來說,是很容易產生自己做平臺的想法,這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獲取足夠的流量去吸引商家入駐
有物流優勢的公司有機會。上文說到,最大的難點在物流,那么致力于解決物流問題的公司自然有優勢。當然不是所有的物流公司都適合去做這個事情,是致力于生鮮物流的公司可以。已經有24年歷史的美國Peapod,于1996年上線了官方網站peapod.com,銷售的品類中生鮮占了很大部分。他們把精力集中在網站開發和配送物流體系上,這使電子商務訂單處理和送貨成為了他們的優勢。1997年,PeaPod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到2012年有1800名員工,營收5億美元。
致力于區域內深耕的小而美公司有機會。品途咨詢了解到有幾個生存狀態不錯的生鮮公司有著共同的特點:
a.純網絡銷售與O2O結合。他們當中有的是讓用戶到店里取貨,有的是到農場活動,有的是與社區結合。線下的接觸越多,越容易產生信任和忠誠度。線下提貨也能更好地控制最后一公里的CYE成本和處理退換貨的問題。這種購買方式跟以往的逛超市相比,則是大大節約了挑選的時間。在美國的許多生鮮電商網站,都用各種辦法鼓勵用戶到店自提。深耕本地,做好O2O,即線上與線下結合,是做生鮮的一個重要出路。
b.專注做中高端人群。這個人群的數量不多,但客單價和盈利空間都比較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拼的就是如何把運營做到更細致、更專業、更創新。如品途網曾經采訪過的一家要做生鮮的連鎖飯館,他們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和創新能力,為社區內的客戶提供馬上能下鍋的凈菜,菜我給您洗好切好,口味您自個調。
c.不急于擴大。跟其他品類不同,生鮮這個領域能活下來的都是把品質和服務做好,在老客戶中擁有良好口碑的公司。
當然,有足夠資金慢慢燒的公司必然也有機會,市場需要教育,用戶需要培養,多一些資本流入這個市場供大家鍛煉和學習,一定是好事。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