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政策方向:胡蘿卜加大棒
高層對于金融改革的決心使異常堅定的,表現在: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金融混業經營制度框架的涉及、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探索以及對互聯網金融的密集調研……從以上種種現象都可以確定,金融改革是本輪經濟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首當其沖的改革對象。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金融也的整體效率和運營質量,降低風險,促進資本和投資多元化。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生態和金融生態的結合體,本質上是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安全以及信息透明的數據化思維來改造部分金融業務,同時結合金融也的風控模式,開展特定用戶的金融消費活動。高層的目的在于金融產業的高效改革,對互聯網金融持支持態度,鼓勵在風險可控的環境下發展互聯網金融。對于監管政策,由于互聯網金融扎堆表現以及調研的審慎,暫時沒有明確的監管方向性文件。
出于金融體系的穩定過渡考慮,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審慎經營原則,監管層的方向估計定調于“胡蘿卜加大棒”,也就是既支持發展,也明確規定一定的政策底線,逾越了就給你敲響警鐘。從P2P部分平臺受到嚴厲處罰以及百度百發此次在線理財遭受調查等都可以看出,監管者一直在調教步伐太猛、忽視流程建設和風控缺失的具體經營者。政策允許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但也需要符合政策監管的底線,否則,就是脫離了金融的緊箍咒,必然會受到控制。
注重內部差異,分階段標準化
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階段來看,目前已經漸漸在遠離初創期,開始進入框架豐富期和戰略的整合期,由于各個版塊的進度不一樣,大致上部分互聯網寡頭企業的金融化模式已經相對成熟,如阿里金融,平安集團的P2P業務等。對于這部分具有標桿意義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層的政策鼓勵空間會更大,估計給的胡蘿卜也多,只要企業能和管理層之間保持頻繁溝通,同時注意和傳統金融之間的差異化合作。而對于目前業務還不那么成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政策的空間會相對小一點,給的大棒會多一點,并給出比較嚴格的政策底線。
互聯網的監管,目前很難做到一致化、標準化,因為它不像傳統金融那樣有一致的業務標準和風控規則,況且大多數還是線上的平臺運營,前期需要一個標準化的過程。從目前的趨勢看,除了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管理層只能先擬定幾個大的政策底線和原則,至于細則,則需要對每一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做細分定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