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第三方開發者涌進來,但不知道做什么。”白鴉開始給自己找后路。從2013年12月起他開始做基于微博平臺的開發,春節前微博私信、群發功能都將準備好,春節后微博支付也可以接入。不僅如此,他還在研究人人網,甚至海外的Facebook 和Twitter 平臺。
盡管起家于微信平臺,白鴉所做的事情其實是“社交電商”的服務商。具體來說,口袋通的產品是兩套系統:交易系統和CRM系統。交易涉及到庫存同步、支付、訂單管理、物流跟蹤、售后等過程,它要直接深入到商家后臺。CRM包括客戶營銷系統、客戶關系管理、客戶生命周期管理等。
當白鴉試圖給商家提供比短期營銷效果更長遠的產品時,商家對微信營銷的亢奮就成了一種阻礙。“大多數商家都是短視的,看不到短期利益就沒那么積極”,白鴉總結。
在一波又一波互聯網大潮的洗禮下,商家在接觸到新興互聯網產品已經有了條件反射,這個過程一般都會經歷4個階段。首先是興奮,公司老板看到某篇文章,或參加某個會議,或與行業內某個人聊天知道了這款產品,當即拍大腿表示這是好東西,回去就安排人去做。不少商家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回去就忘了這回事。進入第二個階段的商家表現為盲目,按照此前微博營銷經驗,一開始就給下面布置任務,一個月內漲多少粉絲,發多少篇文章,可以想象運營者會如何應對。于是進入第三階段,灰心喪氣。從數據上看都挺好,但見不到效果,帶不來訂單。最后小部分人開始理智起來,發現微信不應該這么用。
商家對于平臺的短視和務實心理決定了創業者普遍不會將雞蛋都放在微信一個籃子里,反倒像白鴉這樣一開始就對微信平臺寄予長遠期望的開發者顯得有些另類。如廣東的互動派公司,從一開始在設計商業模式之初便著眼趨勢,不局限于微信。在其聯合創始人唐科看來,不管未來如何,只不過是換個平臺做生意罷了。對那些單純從事微信營銷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他們見證了太多互聯網上的產品變遷,每一次浪潮之后總會有下一波跟上。
從最初的企業建站潮,到售賣網站實名制潮,再到前幾年的團購狂潮,今天的微信潮不會只是又一股潮流嗎?在大潮到來時把握時機,在潮落前快速攫取利益,等待下一波浪潮的涌來。從這個角度看,并不難理解商家和開發者對微信營銷的亢奮。
對那些將未來寄托在微信長遠發展上的人,自然呼喚一個更成熟、更完善、更穩固的平臺,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存在,他們不得不焦慮,但是除了等,別無他法。
等待
從封殺微信營銷賬號,到訂閱號、服務號的劃分,再到如今的“打擊假冒偽劣商品銷售推廣”行為、“處理誘導分享”行為,微信這個因為用戶體驗而為用戶喜愛的產品,一旦發現用戶體驗可能受損,從未在這方面有過絲毫懷疑和猶豫,這是微信為何能繼續被人喜愛的原因。
然而隨著微信能量越來越強,強大到足以引發其他大公司的擔憂和反應,強大到無數開發者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其上。騰訊副總裁張小龍曾經在與友人交流的時候明確表達微信只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搭建I/O體系,他不希望所有的企業都來直接和微信對接,而希望有一批第三方的公司一起繁榮微信的生態,這些外部的力量的存在甚至能夠激勵微信做得更好。
簡單地說,微信要做的不是拎包入住的精裝修,而是建造一個毛坯房,所有人都能成為這個生態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因為對于平臺來說,搭建框架、建立規則比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更加重要。
只是,今天的微信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也糾結了太多的利益,他的每一個決策已經不可能像當年創業時那樣輕裝上陣、大膽試錯、快速迭代。
越是想象空間的巨大,就越難以被定義,對于創業者來說,在諸多不確定面前,任何對未來的預測都是無力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選擇是等,等到拉扯有了結果,等到勢態明晰,等微信真正成了大事。
就像一位選擇觀望的IDG投資人所說,“成不成不在于創業者,而在于騰訊的決策。”在騰訊剛剛舉辦的開放平臺大會上,主角是以應用寶為核心的渠道開放,稱會為開發者提供“拎包入住”的服務,但并未提及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
開放的本質是彼此合作,為全體帶來最佳收益。在開發者看來,由于市場過于龐大和復雜,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全部做完,因此才需要來自不同行業開發者的加入,一起將微信真正深入到傳統行業中,實現整個傳統商業世界質的飛升。作為平臺,應該提供基礎能力,維護好生態圈的規則,給開發者提供服務,這是所有成功開放平臺的基礎,也是騰訊開放平臺所宣布的原則。
然而如今似乎各方利益陷入一種“囚徒困境”,個人的最佳選擇對全體而言并非如此,到最后傷害的還是微信這個被寄予厚望的新興事物。正如白鴉所擔心的,“我們在一個規則不明確的狀態,萬一兩年后微信被其他產品顛覆了,這個機會就沒有了,而這是很有可能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