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畸形發展的中國稀土產業似乎到了一個轉折點。近日,包鋼等7家公司和機構聯手成立稀土交易所,并將于本月8日正式掛牌。至此,長期內外交困的中國稀土產業開始了自我救贖。不過,業內專家指出,對于久病的國內稀土產業來說,成立交易所這一劑藥力量太弱,要根治頑疾還需多管齊下。 多企業抱團自救 日前,包鋼稀土披露,將出資1000萬元參與組建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稀土交易所”),并占股14.29%。該交易所還包括其余6家股東,分別是國儲物資調節中心、中國有色股份、四川江銅、廈門鎢業、甘肅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 業內普遍認為,此次由包鋼稀土牽頭成立的稀土交易所,吸引了南方和北方稀土企業的共同參與,是目前國內稀土交易所中影響力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交易所,特別是參與方還包括了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國儲物資調節中心,應該說具備一定的官方性質。組建包頭稀土交易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穩定稀土產品的價格和規范交易行為,確立中國稀土的全球定價權,形成中國稀土定價機制。 廈門大學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交易所的成立將在穩定價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因為本次組團企業中,包鋼、廈門鎢業等都是行業中的龍頭,他們在市場競爭中本就擁有很大話語權。另外,作為世界首個稀土產品現貨交易所,其成立也對促進產業正規化、提高礦產回收利用率等具有深遠影響,甚至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會發揮作用。 稀土業內憂外患 從無知賤賣到嚴重污染環境,一直以來,中國稀土業都在做著賠本買賣。很多業內人士都還記得,在行業興起之初,眾多小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盲目開采。且由于技術落后,在開采、冶煉分離稀土時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與此同時,因行業惡性競爭、亂采濫挖、走私等問題,致使中國可采儲量大幅下滑,稀土行業一度陷入低迷,價格暴跌。更值得注意的是,看到稀土這一“工業黃金”的價值,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鮮有在自家門口開采的,而是大量從中國進口。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目前稀土的儲量約占全球的36%,然而供應量卻約占全世界95%以上。 但是,當中國剛開始出手治理,美、日等國馬上跑到世貿組織“告狀”,稱中國違規控制稀土出口。今年初,美國、日本、歐盟針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紛紛向WTO提起申訴,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中國稀土業已被逼到懸崖邊,亟待轉型升級。 根治頑疾需多管齊下 稀土交易所的成立被視為行業向良性發展邁出的一大步,但一位長期從事稀土貿易的企業負責人公開表示,國內稀土業久病難醫,所以該交易所預計在短期內對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 投資顧問陶敏敏則警示,運營只是開始,接下來,如果沒有上下游企業的支持很可能使這一“交易平臺”名存實亡。其實,在她看來,建立交易所并不是治理當下中國稀土業亂象的惟一良方。 陶敏敏介紹,中國稀土的深加工能力很弱,主要生產熒光粉等低端產品,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我國稀土生產需將重心轉向提高原礦利用率、增強礦物精加工方面。中國具有極大的資源優勢與人力優勢,稀土資源生產與研發制造一體化才是大勢所趨。總之,要根治行業痼疾必須多方努力,多管齊下。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