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準生證需蓋章簽字40多個”、“新婚夫婦為辦準生證奔波兩地長達三年無果”。最近,這樣兩則新聞成為了社會熱議的焦點。關于辦理“生育服務證”(文中以“準生證”代稱)困難的問題,近年來一直被頻頻提起,多少個滿懷希望迎接新生命的家庭被一紙準生證“難”住,因為不能順利拿到而無法在公立醫院建檔,甚至不能給孩子出生后一個身份。其實,準生證原本是國家管理人口政策的產物,但是在存在了幾十年后,準生證對有些人來講甚至變成了“折騰證”,辦準生證到底卡在哪兒了呢?
“孩子都要出生了,證還沒辦下來”
“沒有準生證和母子健康檔案,沒法建檔。”坐在分診臺里的護士大手一揮,將李女士遞上去的各種檢查結果和資料推到了桌邊。28歲的李女士懷孕三個月,她的戶口在貴州老家,愛人是北京戶口。“家人想把孩子的戶口落到北京,可要隨父落戶,需要女方戶籍所在地出具一系列的證明。”李女士說,因為畢業后就留在北京工作,屬于流動人口,遠在貴州的戶籍所在地以其本人不在貴州為由,不給她開初婚未育證明,北京當地的居委會則要求李女士只能回戶籍所在地辦理相關手續。
辦準生證時,李女士的愛人第一次去時少帶了單位證明,第二次到了又被通知還要所在地居委會蓋章,直到剛回來的第三次,即便他隨身攜帶著夫妻雙方的戶口、身份證、房產證等諸多證件,生怕當地的機構突然需要某項材料,但還是因為材料缺少一個章,又一次“失敗”歸來。就這樣即便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到該建檔時,李女士還是沒能在公立醫院建上。“在這家醫院建檔需要準生證和母子健康檔案,去社區醫院領取母子健康檔案的時候也需要準生證,沒有這個證,就意味著我沒法建檔,不行就只能去私立醫院生了。”李女士說。她從未想過辦準生證這么麻煩,現在已經在貴州當地四處找人托關系,看能不能湊齊辦理證件所需要的材料和要蓋的章。
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并已買房安居的張女士,比李女士的遭遇更加悲慘,她自己都說,在孩子出生前辦好準生證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女士的戶籍在湖南,老公在遼寧,都屬于戶籍不在北京的“雙外人員”。11月14日,懷孕已6個月的張女士拿著厚厚一沓資料,第四次來到北京朝陽區某居委會,希望能辦理北京市外來人口生育服務聯系單,以便能拿到生育保險。結果再次以材料不足為由,遭到了拒絕。記者翻了翻她的材料,有男女雙方單位、戶籍所在地開具的初婚未育證明、雙方結婚證、戶口本等一系列材料。張女士說,為了開這些材料,她從知道懷孕開始就和老公分頭辦理,歷時半年,到各機構蓋了至少有20多個章,路費就花了上萬,但每次都因為各地政策不同以及突然的新變化無法成功。“遼寧和湖南都有當地的政策,北京同樣也有很多規定。”張女士說,她的整個孕期都沒能好好享受過美好的懷孕時光,而是一次次走進各種機構,得到工作人員冰冷的拒絕時,總有種“不該要孩子”的沖動。
張女士詢問了周圍情況相同的朋友,發現只要是夫妻雙方戶口均不在當地的外來流動人口,幾乎所有人都在辦理準生證上受到阻攔,而他們最后辦理成功的秘訣往往有兩種:找關系和“刻蘿卜章”。她的同事夏先生,就是在回海南辦理準生證遭到拒絕后,在街道辦門口被迫花了500元,請“刻章辦證”的人“幫”他補齊了手續。
如今,像上面兩個被準生證難住的家庭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網上的各大論壇中,很多人訴說著相同的經歷或感慨:“我們老家要求生完孩子后必須上環,有出生證明和節育證明才給開準生證”、“生孩子需要批準,我挺著8個月的肚子回東北老家辦準生證的時候,差點流產”……
辦準生證到底“卡”在哪
原本是一個個滿懷著希望迎接新生命的家庭,但卻需要歷盡千辛萬苦才能在孩子出生后給他一個身份。辦理這樣一紙小小的“準生證”,卻遇到了想象不到的磨難。
各地政策不同。“準生證難辦,主要是出現在流動人口身上,如果雙方屬于同一地區且戶籍都在當地,辦起來還是相對簡單的。”北京市朝陽區某街道辦管理計劃生育的負責人汪先生這樣告訴記者。據他了解,我國各地準生政策相差甚遠,雖然都是去戶籍所在地的街道計生部門辦理,但有何限制、需要提供什么證明,都不大一樣。這就給許多不在當地,但需要辦理準生證的人帶來更多困難。
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大。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發現,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2億。“準生證”是涉及到戶籍的大問題,而城市流動人口“人戶分離”,戶籍狀況復雜。就北京市而言,流動人口已超過千萬,在計劃生育的管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難度。我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規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以現居住地人民政府為主,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事實上,多數居住地并不掌握流動人口的生育狀況,戶籍地又常以人不在當地為由,無法跟蹤。這就導致大家必須在不同省市來回奔波,加大了辦理難度。
所需材料及流程過于復雜。要想辦成一張“準生證”,所需的材料及手續十分繁復。曾有人將辦理準生證做了這樣的概括:蓋章、簽字40多個,接觸單位10多個,接觸工作人員60人,耗時兩個月。在北京工作的湯小姐和老公都是湖南人,已懷孕6個多月的她無奈地表示:“我一個本科生,看不懂長沙市的《辦理生育證服務指南》,打了三四個電話才搞明白。”
有些辦理人員不作為。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手續辦理不順暢,一部分也源于工作人員沒有詳細告知造成。往往當你準備好材料遞交上去后,才告訴你還缺什么。不僅如此,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讓“辦理不了”成為了相關辦事人員“踢皮球”的口頭禪,基層的辦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也常讓人吃“閉門羹”。
此外,在申請辦理“準生證”時,自身準備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讓辦理難上加難。人民網輿情檢測室的分析發現,8%的人認為“證沒辦好,申辦者也有責任”。按照規定,“準生證”要雙方提供“已婚”證明,但很多人婚后沒有及時更新婚姻狀況。不少人以為辦準生證很簡單,等到懷孕七八個月時才著手,對辦理流程、所需證明等不甚熟悉,因此都吃了虧。
“準生證”該不該廢除
準生制度是國家為了方便管理人口的一項制度,準生證是其產物。但是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辦理準生證卻越來越“復雜”了,甚至給一些人帶來了不少麻煩。那么,準生證是否還適合當下社會的實情,具有存在的必要?一項涉及了11萬人的網絡調查中,99%的網友認為“準生證已不符合時代,應該廢除”。
“如今,很多人都說‘準生證’變成了‘折騰證’。我也看到一對夫婦3年沒辦下‘準生證’的報道。我贊同取消它。”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這樣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他表示,“準生證”的出現,與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有關,目的是為了防止超生。記者了解到,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已實行30多年,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控制。改革開放初期,絕大多數城市人口屬于“單位人”,戶籍管理和計劃生育管理都較簡單。但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入,職工離職或下崗、大批外來人口進入城市等,讓計劃生育管理難度加大。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質疑“準生證”作用的聲音。而發展到現在,準生證制度已經給老百姓帶來了太多麻煩,管理環節太多,所需證明過于復雜,甚至有些工作人員借此牟取私利,滋生腐敗。
有人擔心取消“準生證”后,會導致很多人超生。在李建民看來,這是一個“偽命題”。現在有些人辦不辦“準生證”都會超生,單靠一紙“準生證”是卡不住的。如今人口流動這么大,該證反而讓遵紀守法、符合生育條件,但沒及時或忽略辦理的人不斷被折騰。實際上,目前在內蒙古、廣東等部分地區,已經取消了“準生證”,采用的是登記備案制。還有人表示,準生制度完全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來簡化流程,甚至是一個人的婚育狀況。
了解到現在不少家庭對“準生證”制度的抱怨態度,專家也表示理解。他們表示,準生證制度應逐漸順應社會的發展,但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準生證”尚需一段時間。所以,為了能順利辦理“準生證”,結婚后夫妻雙方應及時更新戶口本上的婚姻狀態,將未婚改為已婚。在打算懷孕生子時,就可以提前查閱相關規定,先了解具體的辦理流程、所需材料等,可先通過電話溝通清楚再辦理,少走冤枉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