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中國新生經濟的名片,華為是第一個真正依靠自身力量,在市場的大潮中拼殺出來的世界級高科技企業。他不同于央企,央企是大資本大運作,依靠的是國家力量。他也不同于一般民企,民企通常小打小鬧起家,賣的是力氣,賺的是血汗錢。他甚至也不同于同一時期成長起來的一批品牌企業,如海爾、聯想、TCL,華為是真正在互聯網時代,靠經營知本起家,與在強手如林的國際舞臺大顯身手的企業。
他是唯一一家讓西方高科技企業如思科、朗訊等驚呼狼來了的中國企業。華為自創業至今,短短二十多年,產值由幾十萬元達到近1800億元人民幣。他是唯一一家在主流市場(歐美)以真正的高科技產品,與主流競爭對手(世界500強)競爭,并取得勝利的企業。在最近的品牌價值排名中,華為在世界通訊行業品牌中,力克西門子、諾基亞等強手,排名第二。
華為,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新生經濟的代表。
我親身經歷了華為自8億元產值發展到300億產值的過程,深深體會了華為的競爭力。自進入培訓界從事商務談判訓練以來,經常面對來自中小企業的學員,對華為有種種好奇,想學習華為。在此,針對中小企業應該學習華為什么,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試作一些不成熟的闡述。
一、要學習華為的眼光
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生意的成功,首先是賬要算贏。華為大膽進入通訊行業,敢于在高手如云的沙場叫陣。其實歸根結底在于二十多年前的一個簡單的算式。
總裁任正非曾說過,我們的工程師,比人家聰明,比人家勤勞,可是只要人家十分之一的待遇。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發成本是人家十分之一,有效的研發勞動投入卻是人家的三倍。
讓利客戶,我們有空間,追趕對手,我們有時間,亂拳打師傅,我們夠人手。
因此在華為創業的好多年里,華為都是以二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三流的價格沖擊市場。產品不成熟,服務補!質量有暇疵,價差補!
相比之下,國際強手們對客戶的需求是淡漠的:
客戶交貨要求急,他不緊不慢的走三個月流程;華為說,我三天交貨。
客戶宕機了,十萬火急,國際強手說,你等著啊,技術員坐火車來了(技術員的資質是中專生);華為說:我的工程師坐飛機來,碩士畢業,而且很敬業――――問題不解決,吃住都在客戶機房里了,絕對有誠意!
如此一來,客戶如何不愛他?
直到如今,華為賴以生存的根本,仍然是研發的低成本!高科技產品,成本的大頭就是研發,研發有競爭力,這個賬就算得過來了。
中小企業,首先要學習華為的戰略眼光,不要在不正確的地點與時間打不正確的戰。我們打的戰,應該是有勝算之戰,是有把握之戰,是有準備之戰。
二、要學習華為的大氣
筆者97年進入華為,當時華為開始行業中后來稱之為“壟斷”人才的行動。為了吸引人才,提供比行業最高水準還高20%的薪酬。外資企業的職業經理,高薪吸引過來,從基層干起,學習華為文化,認同華為理念。筆者就是在外企任部門經理,被華為高薪挖過來,作為一名管理工程師從底層干起,為華為管理優化添磚加瓦。
當年學通訊和計算機的應屆畢業生,本科3000元每月、碩士4000元每月、博士5000元每月,生源幾乎被華為一網打盡。業界驚呼,華為開始了人才壟斷。
有一年某副總理來企業考察,問任正非總裁這幾年主要的業績,任總說,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大筆浪費錢,最主要成就是培養了人。不浪費,就沒有華為的今天。沒有資源的堆積,就支撐不了華為的快速發展。
前面說,我們要學華為的眼光,學華為的算賬,大賬算清楚后,小賬我們要學會不算。
華為的大氣還體現在重金聘外腦上,自察覺到管理要提升之日起,華為不惜巨資請最先進的咨詢公司。----自己還咽著“糠”呢,敢把幾年的積蓄傾囊拿出來供養老師。筆者近幾年從事培訓工作,遇到過很多客戶,相比之下,仍感動于華為對老師的厚待。
華為這樣做的時候,還租著別人的樓辦公,生活并不寬裕。中小企業,要學習華為,該大氣的時候一定要大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