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恐懼癥該怎么辦?恐懼癥如何治療?
什么是恐懼癥?
恐懼癥原稱恐怖性神經癥,是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惡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癥狀,因而出現回避反應。
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于是極力避免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恐懼癥的發病原因
目前恐懼癥的病因尚不明確。
研究表明,恐懼癥可能與遺傳因素、素質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系。
1、遺傳因素 廣場恐懼癥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尤其影響到女性親屬。有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的恐懼同患率更高。某些特定的恐懼癥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懼。
2、素質因素 前人認為患者病前性格多為膽小、羞怯、被動、依賴、高度內向,容易焦慮、恐懼,并有強迫傾向等。如果自小就受到母親過多的保護,成人之后,也容易發生恐懼癥。
3、生理因素 有人發現恐懼癥患者的神經系統的驚醒水平增高,這種人很敏感、警覺,處于過度覺醒狀態。其體內交感神經興奮占優勢,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的分泌增加。但這種生理狀態與恐懼癥的因果關系尚難分清。
4、心理社會因素患者在首次發病前可能會有某種精神刺激因素,資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動地追溯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事件。19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癥的發生機制,認為恐懼癥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于癥狀的反復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即當患者遭遇某一恐懼性刺激時,當時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懼的刺激(無關刺激)也可能同時作用于患者大腦皮層,兩者作為一種混合刺激形成條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這種情景,即便是只有無關刺激,也能引起強烈的恐懼情緒。然而部分患者并無曾受恐嚇的經歷,有些患者恐懼的對象經常變換,這些都是條件反射學說難以解釋的。
恐懼癥臨床表現
恐懼癥患者所恐懼的對象多達數百種之多。通常將其歸納為三大類。 廣場恐懼癥(agoraphobia),又稱場所恐懼癥、曠野恐懼癥、幽室恐懼癥等。是恐懼癥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
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發病率幾乎相同。
特定恐懼(specific phobia)患者的恐懼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動物,害怕高處、雷鳴、黑暗、飛行、封閉空間、在廁所大小便、進食某些東西、牙科治療、目睹流血或創傷,害怕接觸特定的疾病,促發驚恐的具體情境。特定恐懼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現,如果不加以治療,可以持續數十年。對恐懼情境的害怕一般不波動,導致功能殘缺的程度取決于患者回避恐懼情境的難易程度。性傳播疾病特別是艾滋病是疾病恐懼的常見對象。其中的血液—創傷恐懼與其他恐懼不同,它導致心跳緩慢,有時出現暈厥,而不是心跳過速。
-----------------------------------------
關于恐懼癥的治療,目前有多種治療方式,一般包括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其它治療。
這里推薦是王銘桓老師的潛意識療愈法,又稱為靈根扶正,與一般的治療的區別在于,潛意識療愈法從幼年經歷入手,找到恐懼的原始根源,進行潛意識療愈,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根治,并同時提升意識能級,提升人的整體意識水平。
咨詢電話:010-51285022(咨詢時請說明“王銘桓老師潛意識療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