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08年期間,非洲是世界上增長最迅速的地區之一,年均增長率為5.6%。在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中,大宗商品貿易繁榮的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主要原因還有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結構性改革,包括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以及競爭壁壘的降低。與此同時,國外直接投資大量涌入(這些年來增長了兩倍以上),其中包括來自海灣國家和亞洲新興市場(中國和印度)的投資。
這十年間,尼日利亞和南非等資源豐富的國家吸收了大部分國外直接投資,但是,過去的三、四年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例如,在非洲東部及北部,新投資開始進入旅游、制造、金融服務、電信和建筑等非資源性行業。此外,加納、納米比亞和贊比亞等較小但是表現優異的第二梯隊國家,也引起了投資者的注意。
概言之,近年來,隨著許多非洲政府實施結構性改革提高其經濟的吸引力,國外投資呈現多樣化特征。但是,要保持國外投資流入,非洲各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加強治理和法律框架、建設金融市場、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發展基礎設施,并深化區域一體化。
戰勝全球蕭條 非洲盡管遭受了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沖擊,2009年的增長率陡降至2.5%,但是,還是避免了衰退。危機的影響因地區和國家而異,不過,總體來看,增長的下降不像預期的那么嚴重,從而能夠迅速復蘇。與非洲其他地區大相徑庭的是,南部非洲受到全球危機的直接影響,原因是該地區資源豐富的國家依賴出口,容易受到發端于南非的“鄰居效應”影響。但是,隨著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反彈,該地區許多國家都應能很快復蘇。北非的幾個中等收入國家,盡管與歐盟聯系更緊密,但遭遇卻好得多,部分原因在于資本市場開發程度較低,經濟更為多元化。
擁有大量儲備的國家實施了一攬子刺激計劃和措施,主要目標在于減輕供給方的瓶頸壓力。非洲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抵制如此大規模危機中經常出現的保護主義傾向。相反,危機期間,多數國家在宏觀經濟方面都保持了審慎的立場,避免了保護主義措施,在有些情況下,還加速了改革,以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博茨瓦納、加納和塞舌爾群島等國還利用金融救援措施,幫助自己大幅調整經濟結構。
非洲大陸在度過經濟低迷后,面臨著如何迅速恢復可持續的高速增長這一挑戰。2010年3月,非洲發展銀行預測,隨著全球復蘇,非洲2010年的實際GDP增長可達4.5%,2011年為5.2%。盡管這種增長率低于危機前的水平,但復蘇還是有著廣泛的基礎,有超過15個國家預計,2010年的增長率將在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