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36條”頒布至今已經兩月有余,受益于此哪些領域最可能成為“新36條”落地的突破口?向來嗅覺敏銳的溫州民間資本已經開始“突圍”。
一個月以前,就在“新36條”頒布一個月之后,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下稱“民資中心”)悄然成立。
溫州市委副秘書長謝浩表示,民資中心是經溫州市政府批準成立的國內首家“集聚民資,服務民企,提升產業”的民間資本服務機構。而現場最高級別的領導,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曉華稱,這在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有利于正確引導民間資本,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近一段時間,包括經濟學家茅于軾等發起的農村小額貸款、央行頒行的網絡電子支付第三方牌照審批開閘等,同時涌現。看起來,5月7日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的頒行,民間金融創新有極大可能成為“新36條”落地的突破口。
“民間創業板”
2月25日溫州市“兩會”期間,溫州市市長趙一德在市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非禁即入”原則,掃除人為障礙,組建民資中心,鼓勵和保障民間資本順暢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服務、社會事業等領域。
不得不說,趙一德的報告十分及時。
長期以來,溫州市的民間資本極其活躍。受惠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實業累積和后來全國各地的炒房、炒煤收益,據溫州市銀監會的匡算數據,溫州民間資本高達6000億元之巨。而溫州市2009年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末溫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共5352.44億元,至少有近700億元的游資長期流轉于溫州地下錢莊或者散落于全國各地的炒房團、炒煤團中。
2009年,受困于山西省煤炭整合的“國進民退”、阿聯酋迪拜的炒樓被套,溫州民間資本進入靜默期,苦苦尋找出路。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溫州市的貧富分化相當明顯,即便在溫州比較繁華的龍灣區,也能看到高樓林立間的低矮老屋。
“為資本找項目,為項目找資本”的民資中心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
當然,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溫州游資數額雖大,但向來喜歡快進快出,追求高額回報。希望引導這部分資金投資于回報周期長的基建、金融等領域,對他們有多大的吸引力,很難說。況且,政府希望引導地下游資浮出水面,但地上的監管和納稅同樣程序眾多、利潤降低,溫州民資是否愿意就此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將直接決定民資中心的真正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