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前一段時間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很嚴峻”,而且他還將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危機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進行了比較,他的觀點是中國的房地產問題比當時(也就是后來引發全球危機的)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情況“更根本,也更嚴重”。
中國房地產市場有泡沫,這是大多數人(包括地產業內人士)的共識,只是對于泡沫的嚴重程度,各有各的判斷,不盡相同,而李稻葵的觀點無疑最具“爆炸性”。不僅是因為這個觀點實在出乎大多數人原先的認識判斷,還由于李稻葵教授同時擔任著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委員,參與著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決策過程,因此他的言論也就格外引起媒體及讀者的關注。
我乍一讀到這個“驚人的觀點”,雖然也十分疑惑,但想到李稻葵教授是從哈佛拿了博士回來的金融學者,更了解美國社會經濟的情況,加上他深厚的經濟學術功底,一定是對于中美房地產問題的比較,能夠解讀出非我們常人所能領略的含義。
可是,作為“經濟學家”的李稻葵教授對這一觀點的闡述基本上卻是“非經濟的”:他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當時在房價上漲的時候,人們都是很“快樂的”,因為“人們可以因房產升值而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從而進行更多的消費”,而中國房價的上漲“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是痛苦而不是快樂”,因為“中國許多家庭,尤其是年輕人還不擁有房產”,所以“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非常焦慮”,他不僅認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還進一步認為“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引爆點”——這就是他認為中國房地產問題比美國、英國、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問題更嚴重的理由。
在了解李稻葵教授對于這一觀點的完整論述后,起碼我是反而變得更加疑惑了。首先,不太理解為什么李稻葵教授要將“擁有房產”的美國人的“快樂”與“不擁有房產”的中國年輕人的“焦慮”進行比較,因為這完全屬于不同的、甚至對立的人群,他們的情緒反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種比較結果到底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其次,如果真要比較,有可比性的應該是中國同樣已經“擁有房產”的人群,而且在中國的城鎮當中他們并不屬于少數。按照最新的官方統計,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已經超過了70%的家庭擁有了房產,他們肯定不會因為房價上漲而“焦慮”。
然而,有意義的比較結果是他們倒也的確不如美國當時“擁有房產”的人們那么“快樂”,因為中國的房貸政策從來就沒有“次級貸款”,人們基本上也很難運用“二次按揭”的手段將物業升值轉化為即時消費。而美國當時的情況是根本沒有能力買房的人群也因為“次貸”政策而“快樂”地擁有了房產,又在房價上漲過程之中由金融機構提供的“再按揭”服務而“快樂”地揮霍、消費泡沫的成果。那么,我想請教作為“知名”金融研究領域方面專家的李稻葵教授,難道不正是當時美國擁有房產人群的這種“快樂”才將全世界(包括我們中國)都拖入了金融危機的泥潭嗎?相比較而言,目前中國擁有房產的人群沒有那么“快樂”的狀況,難道不正說明我們的房地產泡沫對整體經濟以及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遠比當時的美國要小,我們的問題遠沒那么“嚴重和根本”嗎?何以又會推導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呢?
也許李稻葵教授認為面對房價上漲,沒有能力擁有房產的年輕人的這種“焦慮”,就已經足以說明我們房地產問題的嚴重性了。那么,既然是比較,是否應該比較一下美國年輕人擁有房產的能力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比較之后我們會發現,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人均GDP比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要高出許多倍的美國,城鎮家庭,尤其是年輕人擁有房產的比例并不比我們高,而社會卻遠沒有中國社會那么多的“焦慮”。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國家的年輕人有沒有能力擁有房產,為什么就成了令人“焦慮”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