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他們的“焦慮”和不滿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不太認同任志強“買不起房就回老家”這種簡單、粗暴的態度,即使話中有一定的道理,也只會激化對立的情緒;可是我更不認同李稻葵教授以所謂的“同理心”去認可、渲染,甚至夸大化年輕人的這種“焦慮”情緒,因為這樣不但于事無補,而且只會適得其反!老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日前表示“即使現在的房價降50%年輕人照樣買不起房”,你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
李稻葵教授生在60年代,而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在中國城鎮屬于“有房階層”,其中部分還是被許多年輕人“仇視”的“擁有多套房”的。然而,60后也好,70后也好,也都經歷了從年輕到不年輕,從無房到有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畢業大家都住在單位集體宿舍(有些還沒有),結婚了才分一套很小的福利房(許多都還分不到),以后才經歷“房改”;從企事業單位“下!钡亩际禽氜D租房,三十多歲事業初成才能買上一套小戶型的商品房,四十多歲有積累了才換大房子“改善”,其中比較成功的會再買多套“投資”或留給90后的孩子……這一代人目前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其中大部分人傾其半生所得以及未來收入注入所擁有的房產,并將孩子的教育費用、自己和父母隨時可能發生的額外醫療支出及未來不可預知的養老的需要都寄望其中……這就是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在這十幾年的發展中自然形成的房產擁有者的社會結構和年齡層次。李稻葵先生似乎更應該幫助年輕人理清人生奮斗的路徑,以及清晰目前年齡段事業、生活的正確定位,而不是跟著“起哄”,強化年輕人不切合實際的“焦慮”與不滿的情緒。
李稻葵教授在美國波士頓學習、生活了許多年,照理應該將自己所熟悉的美國年輕人30歲之前買不起房也是“常態”而且也沒有普遍“焦慮”的情況轉遞給中國的年輕人,讓大家的心態趨于平衡,而不是經過似是而非的“比較”得出我們比美國問題“更嚴重”這樣聳人聽聞的結論,火上澆油,從而使我們的社會“焦慮”更嚴重。李稻葵教授其實是可以運用金融學的專業以及西方國家許多有能力買房的人群仍然選擇租房的事例,來引導年輕人,告訴他們買房——尤其是經濟實力尚不足夠的階段——未必是唯一或明智的理財決策,告訴他們首付以及三十年的累計巨額利息完全有可能徹底透支他們的未來的消費力,并極大地降低他們未來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中國買不起房的年輕的人的“焦慮”其實主要是來自于社會的壓力,包括周邊同齡人置業行為以及婚偶對象等等的壓力。李稻葵教授如果用傳播“焦慮”論的精力,以對社會有影響的學者身份來對社會傳播年輕人正確的置業理財觀,那么不僅無力購房的年輕人的因挫敗而產生的“焦慮”感將得到有效消除,同時也可以極大緩解來自社會、來自“女朋友”乃至“未來丈母娘”的壓力。那才是真正幫到這些年輕人,而不是用比這些年輕人更“焦慮”的大聲嘆息,將這些年輕人置于一場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完全沒有勝算的游戲中,注定成為“失敗者”而經受更嚴重“焦慮”的折磨。
我認為李稻葵教授關于中國房地產問題比美國“更嚴重”的觀點,真正“有害”之處還在于相對弱化了美國當時房地產問題的嚴重性,而這種“弱化”將很容易使我們忽略從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問題中吸取最重要的教訓。
眾所周知,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地產的“次貸”引發的,而所謂“次貸”是美國政府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制定的替代性經濟刺激政策,經過華爾街的精心“設計”,其核心內容卻非常簡單,就是將美國大量的本來根本沒有購房能力的人群卷入購房投資,發動了一場房地產真正的“全民游戲”。而正是這種“全民游戲”,無限擴大、拉動出巨大的“需求”,才使得房地產資產價格飛速上漲,終致無可收拾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