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準確。”米德維說,“‘某個方面’可能會是許多方面,比如其中之一:暴力事件。很不幸,這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充滿暴力的一段歷史,正處于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和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之間。這幅圖描述的可能是這些年間襲擊以色列的導彈的數量。”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幅圖描述的也可能是以色列的經濟,米德維說,在這幾年里,以色列的經濟正好也在快速增長。然后,米德維又演示了另一張圖,實際上,這張和上一張情況類似。
這張圖的Y軸表示“投資于以色列高科技行業的國外資本”。很明顯,還是同樣一段時間,導彈襲擊數量在增加的同時,國外投資的資本也在增加。
米德維的意思并不是說以色列的暴力事件和對投資者的吸引是相互關聯的,只是,他相信以色列有能力在面臨安全威脅時,依然能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換句話說,以色列人對自己的創業公司充滿信心,相信它們能在戰爭和混亂的局面中保持生機。而真正讓人吃驚的是,以色列的企業家盡量讓那些投資者也相信這一點。
伊斯卡是巴菲特收購的以色列公司,其主要工廠和研發中心都位于以色列北部地區,曾經兩次受到了導彈襲擊的威脅,一次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整個國家都成了薩達姆•侯賽因的目標;一次是在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期間,黎巴嫩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城市發射了數千枚導彈。“難道這些算不上是災難式的風險嗎?”
2006年,僅僅是在巴菲特收購伊斯卡后的兩個月,黎巴嫩戰爭爆發了,4228枚導彈落到了以色列北部地區。伊斯卡所在的位置距離黎巴嫩邊境僅8英里之遙,首當其沖地成了導彈攻擊的目標。
艾登•威薩姆是伊斯卡公司的總裁,正是他將這家公司出售給了巴菲特。他告訴我們,在戰爭打響的第一天,他打電話給巴菲特:“我們唯一關心的就是員工的安危,因為殘破的機器可以修理,打碎的窗戶可以重裝。”威薩姆回憶起他和巴菲特的通話時說,“但是,‘我不確定你是不是了解我們的決心’。我說,‘盡管我們只剩下一半的員工了,但是我們保證所有客戶的訂單都會按時完成,甚至還會提前’。”
有一枚導彈確實擊中了威薩姆家族建造的泰芬工業園區,而伊斯卡是這個工業園區的中心,同時還有許多導彈落在了工業園區的附近。戰爭期間,許多工人同自己的家人一起暫時移居到了以色列的南部,伊斯卡的客戶永遠不會知道,“留給我們調整的時間多么短暫,但是我們不能錯過任何一次發貨時間。”威薩姆說,“對于我們遍布全球的客戶來說,是沒有戰爭的。”
通過這種應對威脅的方式,威薩特及其他企業家把本應該足以讓以色列陷于風險之中的危機,轉化成了以色列神圣的精神資產,正是這種資產吸引了巴菲特、谷歌、微軟以及其他眾多企業和企業巨頭,使他們從世界各地匯聚于此。
對這種現象的解釋也不僅僅是工程人才之多,還有更內在的因素,比如,以色列整個國家及個人對成功的不懈追求。以色列人有這樣一個詞——“davka”,一個無法翻譯的希伯來語詞匯,意思是“盡管有人‘揭傷疤’,也要打個翻身仗”。這好像在說:“你越是攻擊我們,我們就越是會成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