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少見的政府項目,并有進入和退出機制。
1992~1997年,Yozma創建的基金在政府的資助下籌集到了2億多美元的資金,這些基金在5年之內都被出售或者私有化了。今天,Yozma基金擁有大約30億美元的資金,為數百家以色列新成立的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結果很明顯,“風險資本是點燃火焰的火源。”
受此影響,許多人也開始進入風險資本領域——甚至在沒有政府的支持下。
以色列風險投資協會公布的數據稱,以色列現在有45個本國的風險資本基金。而從1992年至今,以色列共有多達240家風險投資公司,其中既包括國內資本投資的公司,也包括國外資本投資的創業公司。
創業的精神內核
是什么讓以色列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最明顯的答案是集群效應——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著名理論,同時體現在硅谷模式之中。集群由高密度的名牌大學、大型企業、創業公司組成,還有將它們聯系在一起的生態系統——包括供應商、大學、大量的工程師人才以及風險資本。在以色列集群中比較明顯可見的一部分角色是:軍隊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用于發展尖端科技,培育精英科技部門,也正是因為這些實質性的投資,大量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溢出到了民用經濟領域。
但是這些表面的原因還不能充分解釋以色列成功的真正原因。新加坡有強大的教育系統;韓國也有征兵制度,同樣是自從成立以來便面臨著巨大的安全威脅,芬蘭、瑞典、丹麥和愛爾蘭都是相對較小的國家,有先進的科技、優良的基礎設施和眾多的專利,也曾經歷過高速的經濟增長,甚至有些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比以色列還快,持續時間也更長,國民生活水平也更高。但是他們都沒有和以色列數量相當的創業公司,也沒有能夠吸引到和以色列數額相當的風險資本投資。實際上,集群最關鍵的因素不在于缺失以創新為根基的創業公司,他們真正缺失的是這些表面現象之下的更深層次的東西,是各種學科、領域之間的大膽融合,是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是獨立更是聯系,是以小的形式存在、卻有大的發展目標,是基于這一切的文化核心。
要想真正觸及一個經濟體中隱藏的文化部分是件很難的事。事實上,今天的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建國者的愛國主義、使命感、短缺意識,以及以色列和猶太人骨子里的好奇和逍遙自在的秉性。
回過頭來看,移民潮、戰爭和風險投資是以色列實現“創業的國度”的三大因素,但對于以色列來說,最關鍵的是創業型的國家建設方式,這正是以色列這個現代國家的建設者們一直秉承的國家精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