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環境差 在英中國留學生當老板創業艱難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預測,今年大學生畢業后6個月找不到工作的人將超過55%。除了畢業生,還有大量因政府裁員而失業的人在爭搶就業機會。就業難,令越來越多的留學生轉而把目光投向創業,自力更生當老板。盡管政府作出減免稅收、鼓勵銀行放貸等一系列措施刺激中小企業發展,以增強經濟活力,但不少在英創業的中國留學生卻并沒有感到“受惠”。
做好一整年沒收入的準備
Danni畢業于LSE,專業是會計金融。幾年前,她在北愛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是個標準白領。這樣的狀態很符合她父母對她事業的定位和期待。但遇到那個能做出“從來沒吃過那么好吃的鹵味”的五星級飯店大廚男友以后,Danni的想法起了變化——為什么不把這份美味分享給更多的人?
2008年,Danni辭職,跟男友策劃了幾個月,他們共同經營的網絡熟食店于2009年初在倫敦西南開張,目標顧客鎖定留英學生和華人白領。父母不理解:別人都進四大、投行,你卻放棄體面的工作創業,經濟環境這么差,搞餐飲又辛苦又不穩定,女兒你是為哪般?所以,開店之初,“急于向父母證明自己”成了Danni心里最渴望化解的大石頭。除了焦灼,她還藥調試心理落差,以及面對一整年沒有收入的現實。
當了老板就得事無巨細。從菜品配方研發,到進貨、包裝,到扛著客人訂的大包小包的外賣坐地鐵去送餐,Danni都親力親為,甚至網站上的中文內容也是她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攢上去的,常常是一周工作7天,忙得自己都要吃外賣,每天凌晨3點才能收工。這樣的辛苦也換來了顧客的肯定和日益增長的營收。今年初,Danni喜遷新店面,生產規模擴大了,生意步入穩定階段。她“野心勃勃”,計劃下階段產品能進入中國超市,甚至走出英國國門。
開創生意過程中,最令Danni和男友操心的,除了工藝研發,就是貨源的穩定性。前者還可以自己掌控,可貨源就完全得聽供貨商的。現在英國食品通脹嚴重,原材料嗖嗖往上漲,控制成本又成為她新的攻關課題。“除了成本,質量更重要。有次我們訂豬耳,打開一看是半個豬頭,簡直無語”,Danni抱怨。
“做白領固然很‘穩定’,但現在是給自己打工,動力不同,境界不同”,“我是溫州人,溫州人有經商傳統,我熱愛做生意”,Danni毫不掩飾創業帶給她的充實快樂。對創業新手,她建議:“一定要做足功課研究你要進入的市場,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要就做市場上沒有的,有的話就要做當中最好的。”
代理商頭疼中國產品質量
廣州人小吳在英國學商業管理。在學習階段,他就開始在一家銷售農用山地車的英國公司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去年碩士畢業后,在家人資助下,他收購了這家公司,代理國內某品牌農用山地車在英國的銷售。這項在外人看來有點“生僻”的貿易,小吳卻看好其中的商機。一來英國有廣闊的草地、坡地、山地,畜牧業發達,山地車有需求;二來,2008年金融危機后,買家傾向于購買價格更低的產品,中國產品有價格優勢;最關鍵的是,英國政府對農業及相關行業實行減稅政策,農用山地車的進口稅率低于普通商品,從事農業者的油費有政府補貼,因此山地車的市場受危機影響不大。
除了眼光,小吳還改進了公司原本無序的銷售計劃:從手下的經銷商向他訂貨,到他向國內生產商訂貨,再到貨被造出來飄洋過海到英國,需要至少3個月的周期。只有提前準備才能現貨充足,否則銷售就會陷入青黃不接。“公司從之前一直虧錢,到現在我們在英格蘭西南部有48家經銷商,勢頭越來越好”,小吳說。他還計劃向東部擴張經銷網,并在12到18個月內在中部的諾丁漢成立分公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