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白下區政府還利用一切機會幫杰邁視訊推銷產品。白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祁興文說,園區道路、樓宇內用的都是杰邁視訊的產品,整個園區就是一個“產品展示區”,只要有客戶有意向使用監控設備,她都會把客戶帶到園區,現場演示杰邁視訊的產品。通過這樣的推銷,政府也幫穆科明的公司爭取了一些商業訂單。如今,穆科明的公司訂單不斷,公司運營走上正軌。
接到了政府訂單的科創企業遠不止杰邁視訊一家。今年7月,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會同市科委組織了一場南京科技創業家企業產品首購訂購對接會,7家科技創業家企業與政府部門和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部分科創企業負責人說,政府訂單對于創業之初的科創企業的助推作用非常明顯,有了政府訂單,企業在做產品營銷時底氣更足。
不僅是首購首用,“科技九條”中稅收反哺研發政策、政府基金參與和退出機制等,含金量極高,有效吸引了一大批市外、海外優秀人才來寧創業。
在浦口區與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綠色建筑產業園,盡管園區剛剛進入建設階段,已有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
在紫金(高淳)科創特區,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文朝今年剛剛成立了南京銀鰱水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李文朝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研機構存在產學研脫節、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的問題,南京的“科技九條”破解了這一難題。他也因此成了受益人之一。
在 “軟件谷”,南京“321計劃”首批科技創業家王春華公司1萬平方米研發大樓已經主體封頂……
據統計,目前,全市兩批共引進“321計劃”中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50名;全市累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人數達87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首批48名科技創業家,先后吸引了近60名高層次人才加盟科技創業家團隊,共有27人入選市級以上科技人才計劃,1人入選省科技創新團隊,初步產生了以才聚才效應。
“科技九條”政策重要的實踐載體之一南京科技創業特別社區,今年共引進“321”人才504名,其中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427名,科技創業家19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8名。
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風生水起,更多科技成果在寧轉化
得益于“科技九條”政策的激勵,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南京轉化,更多的創業人才在南京落戶。創業創新載體建設在南京風生水起。
當記者再次見到南京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園負責人郭銳時,他的辦公地點已經從丹鳳街搬到了南京工業大學虹橋校園。“政策給力、新家給力、孵化更給力。”郭銳高興地向記者介紹,今年“科技九條”和“創業七策”連續兩個重磅炸彈的推出,讓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真正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今年5月,通過校地共建的新方式,南京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園從原來“蝸居”丹鳳街天創大廈一角搬到了南京工業大學虹橋校園,孵化面積從900平方米擴大到2100平方米,入駐企業可享受包括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在內的“一站式”服務、場地租金補貼、創業貸款和補貼、創業培訓輔導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孵化服務。
空間大了、政策好了、服務強了,對創業大學生的吸引力自然增強,目前入駐企業從18家增加至56家。現在園區二期工程正在規劃中。根據規劃,創業園將分三期改造2萬平方米載體,打造集大學生初始創業孵化區、成熟企業加速成長區、創業服務中心區兼有創業實訓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園區。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創業園(虹橋基地)內在孵大學生創業企業100家、成熟成長企業100家,成功孵化出園企業100家,提供實習實訓崗位1萬個、就業崗位5000個。
東南大學博士蘇耀耀是創業園搬家后入駐的首批創業大學生。他創辦的南京墨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南京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園(虹橋基地)。蘇耀耀今年畢業于公共衛生專業,其核心創業團隊有4個人,主要為醫院、高校提供生物醫藥技術等方面服務。“博一的時候,我和朋友開過一家小公司,當初創業面臨很多實際問題,首先就是租房子,對我們來說可是筆不小的費用。”他說,搬進創業園后,不僅第一年房租免費,還可享受稅收、用工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如今,創業環境越來越好,我對創業前景更加充滿信心,今年內還打算申報"321計劃"人才”。
市人社局統計顯示,截至8月底,全市共扶持1480名大學生創業,已接近去年全年創業人數。
在原有載體平臺不斷擴容的同時,一批新型的科技創業創新載體正加速建設。
全市規劃建設的20個共50平方公里的紫金科技創業特區已經全面啟動,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0.7億元,開工建設和改造載體面積512.6萬平方米,建成256.7萬平方米。配套設立特區建設與發展專項資金11億元,種子(天使)投資專項資金1.8億元,公共平臺建設專項資金1.3億元,紫金科創投資基金5億元。到2015年,為科技創業人員提供的研發、中試平臺將達到600萬平方米。
在位于藍旗街的全市首個“科技九條”示范基地南京科技創業大廈,根據科技初創企業特點,大廈分隔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創業工場”。大廈內部規劃建設了多功能會議室、創業俱樂部、產品展示廳、咖啡吧、健身房等公共配套設施,創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業“小”環境。大廈還引入紫金(白下)科技創業特別社區服務體系,為大廈配備了創業助理,按照“全程覆蓋,按需服務”理念,建立了科技服務、公共服務和金融服務平臺,為入駐人才企業提供全方位創業服務,讓教授實現拎包創業。
東大以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核心,與玄武、建鄴、棲霞、江寧、浦口5區攜手共建5個大學科技園。南京大學江寧科技園破土動工,電子通訊、軟件研發、服務外包、物聯網技術和新材料將成為園區今后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南京理工大學與玄武區簽訂了科技合作及“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共建協議,技術轉移中心有限公司落戶白下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與溧水縣聯建大學生創業園。
“斯坦福大學附近有硅谷,哈佛大學附近有128號公路……推動科技創業創新,讓高校師生的創新成果及時轉化、就地轉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當地要在大學周邊建設科學城,為高校師生創業提供風投、孵化器、產業基地等平臺。”南大黨委書記洪銀興說。仙林地區的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12所高校聯合成立仙林科學城發展聯盟,揭開了仙林從大學城向科學城轉型的序幕……
據統計,全市共排出6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和35個大學科技園建設計劃。今年上半年已正式啟動建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共7家,建筑面積達3.1萬平方米,總投資額5.1億元。
創新不息、創業不止。
“科技九條”播下的創業種子,已經融入這座城市的精神,在南京的血脈中奔流。
本報記者 李冀 毛慶 韋銘 肖姍 呂寧豐 江瑜 許琴 馬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