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案出身 個性很“摳”
紅案廚師出身的張永利自認當老總并不“瀟灑”,身為董事長,辦公室都是與他人共用。到廣州出趟差,實在要坐飛機,早上8點的飛機去,第二天晚上8點的飛機回,省一天酒店錢。
說他人很“摳”,他不生氣。他自有得意之處:在收入水平較低的餐飲業,他能保證員工最低工資約1300元。
“他一生就是吃得苦。”老職工曹女士告訴記者。1970年,17歲的張永利就進入當時公私合營的五芳齋酒樓當廚師。
“當時很單純,一心只想著集體”。沒燒過心的煤渣,張永利會利用周末重新做成煤球;逢上雨天,大半夜從家里趕來蓋雨布。什么臟活、累活都搶著干的他,很受酒樓創辦人倪錦財的賞識。1983年,張永利走上酒樓管理崗位。
作坊生產、店鋪經營,湯圓始終是一碗碗的賣,節令、季節性又強,但若用現代生產工藝,做成袋裝半成品,湯圓豈不可以一噸噸的賣?
老的生產方式必須革新。拿定主意,張永利等人想盡了辦法,店里積累太少,沒錢買生產線,便托人找關系、牽線搭橋,終于從市肉聯廠借到了一條生產線。
1994年,五芳齋真空包裝的糯米吊漿粉和湯圓心上市,批零兼售,不僅美觀、質量好,且攜帶方便,保質期達18個月。袋裝五芳齋湯圓由此聲名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