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出擊 保護品牌
事實上,全國至少有8個五芳齋,各有各的活路,且五芳齋這個品牌也并非最早由武漢人創立,外地的五芳齋甚至比武漢做得更大。但在品牌保護上,武漢五芳齋把握了主動。
2003年底,浙江五芳齋欲與武漢五芳齋聯手,但合作計劃最終流產。有人質疑張永利擔心掉了個人的“烏紗”,但張永利告訴記者,對方最看重的其實只是品牌。
“當初搶到品牌,還要感謝《長江日報》一篇報道”。張永利回憶,1993年,《長江日報》頭版頭條一篇報道呼吁武漢企業保護品牌。當天,張永利就開始著手注冊商標。
很快,“五芳齋”的服務商標成功注冊,但商品商標已被浙江五芳齋搶得。張永利另想辦法,以拼音“WFZ”、一個圓和兩個調羹的形狀合成了一個圖形,成功注冊了新的商品商標。
服務商標的成功注冊,使得其他各“五芳齋”想要另開分店、樹招牌變成一種侵權行為。
“不能簡單地賣掉品牌,我們對它珍視無比,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樣,一定不能讓它蒙塵。”張永利說,正是出于對品牌的愛惜,他一直沒有輕易發展連鎖,擔心管理、品質失控砸了牌子。
自籌資金 建廠發展
2005年,隨著超市業興盛,五芳齋的產品鋪進了260余家超市,產品旺銷,但產能嚴重受限。
業內人士都知道,小吃做大有兩條路:一是工業化,二是開連鎖店。對連鎖店,張永利很明白,沒有品質、服務標準統一的控制能力,連鎖是死路一條,蔡林記的擴張失敗就是“前車之鑒”;自己未來要連鎖,也得由公司自營,穩妥推進。
但要擴大生產,資金又短缺,拒絕了外地遞過來的“橄欖枝”,五芳齋該何去何從?張永利困惑了。他召開全體股東大會,決定由股東再投資,擴股40%%,加上公司一部分積累,購買全新生產線。
“快過年了要花錢,現在還拿錢投資,失敗了怎么辦?”不少員工犯嘀咕。
張永利說,每天門前都是長隊,五芳齋食品供不應求的現狀大家有目共睹,投資建廠擴產,才有永續發展,一人投入幾萬,每年分紅,用不了幾年就能回本。
最終,張永利的提議得到股東一致通過,很快自籌資金近百萬元,并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搶在2006年春節前,在江岸堤角建起一座新工廠。有了化驗室、更衣室、消毒間,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讓五芳齋徹底告別作坊式生產,踏上工業化發展快車道。
2006年春節,五芳齋比上年同期多賣兩成貨,增加收入近8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