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生產 保持原味
機器做的湯圓,如何能與手搓的湯圓口味一樣?不時有老顧客在店里攔住張永利質疑。
張永利專門將這些顧客請到辦公室,奉上清茶,詳細解釋:機器生產并不是不好,關鍵是掌握好量,更能保證口味穩定。當然,少數品種不適應機械生產,五芳齋保持手工制作,并在包裝上注明。
河南、浙江、臺灣都有機械生產的湯圓大品牌,憑什么能讓武漢人獨愛五芳齋?除老字號品牌,張永利自稱有三大絕招:保持傳統配方、嚴把原材料進貨關、關鍵傳統工藝不能少。
如同可口可樂的配方,五芳齋的配方也是“一級機密”,張永利說,這個配方每年都隨季節、氣候變化稍做調整。
在武漢做湯圓,五芳齋卻向全國采購原料。白糖不到批發市場買,而是每年由專人到廣西買新蔗糖,因為新糖有一種特別的香味。桔餅要買湖南的,桂花要買咸寧的,芝麻要買羅田的。最不厭其煩的是買豬板油,采購員親自去肉聯廠,在生產線上把熱豬的豬油撕掉一層薄皮,以免入餡后嚼不爛。
如今,攪拌機、和面機什么都有,但五芳齋炒餡仍由柴火大灶人工手炒,“即使效率低,也得這么干,不然炒不出地道香味。”張永利說。
傳承老店 夢在海外
原武商集團董事長毛冬聲是張永利最佩服的人,“他將一個小小的武漢商場做到如今位居全國前列的商業集團,很不簡單!睆堄览f,“我與他相比差很遠,但傳承百年老店一直是我的夢想。”
如今,張永利又與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專家合作,將傳統五芳齋糕團做成袋裝產品,進一步豐富工業化產品線。但此舉至少要投入約50萬元,他正尋求中小企業融資優惠政策。
此外,張永利已在美國注冊了“五芳齋”商標。他說:“產品批量出口的任務,可能這輩子我都完不成,但我會拼盡全力保護好品牌、經營好品牌,公司未來不愁發展。”
資料鏈接:
清咸豐年間,蘇州沈氏創立五芳齋面飯館,以經營傳統蘇式小吃點心馳名。150多年來,或是由“五芳齋”傳人走出蘇州擴大發展,或是外地有人慕其盛名,北京、上海、嘉興等地出現很多以“五芳齋”為店名的飲食店。
1946年5月,江蘇南通人倪錦財在漢口中山大道1303號創辦武漢五芳齋,其湯圓、粽子、糕團等傳統風味小吃,為世人稱道。
1956年,武漢五芳齋公私合營。
1978年,建成目前的六層大樓,一樓經營面點和特色小吃,二樓、三樓經營中餐、酒宴,形成初具規模的中型餐飲企業。
2001年,完成改制,員工持股,組建“武漢五芳齋食品貿易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