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之二:勤儉節約
周福仁
周福仁家規:貧困是資本,而不是障礙。
在地圖上看,海城位于遼寧省南部,遼河下游左岸,遼東半島北端,市內有平原,適宜農業發展;市內也有礦山,但在開采之前,對填飽人們的肚子沒有任何作用。
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就生在這個偏遠山區里,父母沒有文化,把對子女的要求寫在條條框框里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時候所受的教導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謂“因地制宜”。
周福仁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四人。在周福仁10歲時,父親溘然辭世,家里只有母親一個人出工干活,缺少了勞動力,生活更是窘迫。
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全國都是低銷量,吃糧食的時候很少,平時都是把玉米稈碾碎了,摻上棒子面吃。周福仁當時正在讀小學,經常餓的走不動路,在村里總是能聽見小孩子餓的哭聲。
等到周福仁十七八歲的時候,早已經下地干活了。當時還是缺少糧食,主要的口糧是“菜團子”,蘿卜纓子、白菜幫子剁碎,攥在一起,表面上糊些面,下鍋蒸熟,這種菜團子在周福仁看來“非常難吃”。做菜團子時,鍋里會熬些粥,也是水多米少。吃飯的時候周福仁經常說:
“粥分我多少我吃多少,菜團子我就不吃了!币虼耍洺1患胰素熈R:窮人家生了個富人。
到了1974年,周福仁22歲,他已經是村里的生產隊長,當時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7塊錢,整個村子十分之一人口外流。
周福仁就生在這樣一個貧困山村的貧困家庭里,然而,從小受到的教育卻很嚴格,父母期望子女有所作為,稍有錯誤就棍棒相加。周福仁對此這樣評論:生活標準不高,但要求很高。
周福仁小時候很淘氣,那段餓肚子的時光過去之后,能吃飽飯了。周福仁經;畋膩y跳的出去,爬樹、掏鳥窩。當時那個村子里剛剛出現蘋果樹,這便成了周福仁淘氣的主要目標,老想伺機偷個蘋果。在外面調皮之后,經常被人家找上家門,少不了又挨母親一頓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