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父親當年敢闖才會贏的教誨,也許就不會有劉氏兄弟后來砸鍋賣鐵的創業了。1982年,那個時候商人還被稱為個體戶,是個很容易被人看低的職業。那年之前,劉氏兄弟大哥永言在成都906廠計算機所,二哥永行從事電子設備的設計維修工作,老三永美在縣城的農業局當干部,而老四劉永好則在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當教師。
就在那一年,四個兄弟摔碎了“鐵飯碗”,賣掉了手表、自行車、黑白電視等“奢侈品”,在人們不屑的眼光中做起“萬元戶”的夢。剛開始的時候,在市集賣雞的劉永好甚至害怕遇見自己的學生,不過已無退路的他還是硬著頭皮干了下來。后來的創業道路也并不平坦,甚至曾經到了哥兒四個要一塊跳岷江的絕境,但劉氏兄弟最終還是像父親所說的那樣不畏困難,繼續了自己的選擇。
劉永好有一個秘書班子,專門為他搜集各種信息,對于一個有很大規模的企業來說,緊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而作為企業領袖應該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掌舵企業。
實際上,學習也是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傳承下來的良好習慣。“我的母親是個鄉村教師,她平生總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尋找樂趣,她也一直在學習,直到去世。”
劉永好認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別人打高爾夫的時間用來學習”,而無論與人談話還是接受采訪,他都可能因為對方一句話很有道理而掏出隨身帶的筆和本子立刻記錄下來。“肯學習其實是我們整個家族的一個共性,無論到哪里去,坐飛機、坐車,只要有閑暇時間,我們幾乎都是在讀書看報,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拿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去看書學習。”
現在,學習也是劉永好要求女兒劉暢的一條“家規”。
“過去家里很窮,所以我們肯拼肯吃苦,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新一代年輕人有著更優越和富裕的生活,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更加現代化和知識國際化的社會,他們的空間其實更大,不過要想成功,首先要學好本領。”
1996年,劉永好送女兒劉暢前往美國求學,2002年,22歲獲得MBA學位的劉暢回國一露面就已經是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然而,劉永好立下規矩,十年之內不允許女兒在媒體面前曝光。如此用心良苦的低調處理,其實劉永好只是為了讓女兒能有一個寬松的環境繼續學習。
“我希望將來她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現在她首要做的還是不斷去學習、積累,這是我對她的要求。”劉永好心里非常清楚的是,劉暢現在還不可能承擔得起操控全局的壓力,但傳承家族肯學習的傳統必然能使女兒終有一天挑起大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