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五環路以內限制發展新的批發市場,已有的批發市場又面臨著提升的要求。大型零售賣場甩開中間環節直接采購,也在擠壓批發業的原有市場份額。針對新變化,市商務委上周末牽頭成立了“北京批發業研究基地”,在隨后的研討會上,專家為批發業的轉型支招。
五環內“限制”發展
批發市場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大紅門地區為代表的服裝批發市場、以中關村地區為代表的電子產品集散地、以新發地為代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在北京流通發展過程中,不僅承擔著北京及周邊的商品流通功能,還帶動了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但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需要,一些不合乎發展的市場相繼消失,比如京城曾經的八大市場中,左安門、北太平莊、大鐘寺、太陽宮等市場已經退出了市場。另外,市區內的批發市場被列入“限制”類商業項目。
早在2005年北京市商務委(原北京市商務局)發布的北京商業白皮書——《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就明確對批發市場有規劃(見右表)。
批發功能被擠壓
除了來自政府規劃的壓力外,批發功能被擠壓也是批發業面臨的問題。目前家樂福、物美等大型連鎖超市逐漸擴大地頭直接采購蔬果的占比,蘇寧、國美等家電連鎖企業也在增加與廠商的直采品類,通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產品價格,批發商原有的低價優勢被弱化,甚至出現了小商販到超市囤貨的怪象。
市商務委副主任閆小彥表示,北京批發業作為流通鏈中的重要環節,近年隨著新流通技術的普及、新流通方式的轉變,批發業的發展環境有了新變化,需要新的行業重構和再度崛起。
攤商公司化以培養大批發商
據北京市場協會統計,北京有1071個商品交易市場,有大約16萬個攤位,小、散、亂等是這些攤位商的現狀。在“北京批發論壇”上,“攤位商公司化”成為多數與會專家對批發市場未來發展開出的一劑“藥方”。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宋則認為,批發商是批發市場的主體,抓批發市場建設,必須抓住提高市場集中度、培育現代批發商這個要素,而不可繼續復制小商販集散場所,改變“市場大、商人小”的畸形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王曉東表示,目前批發行業的組織化程度很松散,效率低下(批發商占有的市場份額不到1%,批發商毛利率為5%)。未來商業的競爭是規模的競爭,有規模才能掌握貨源,有規模才能享受批量優惠。因此,要培育一批大型化、集團化的批發商。
宋則認為,批發商的經營規模越大,通常會越加講求自身的聲譽誠信和形象,目前搞運動、滅火隊式突擊檢查將成多余之舉。
攤位商向公司化發展,批發市場配套設施也要隨之升級。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指出,從長遠趨勢看,商戶將成長為專業批發公司,他們對批發設施的要求也會從市場轉化為現代化寫字樓和商品展示廳。
另外,在經營模式上,建立電子交易市場被認為是批發市場的出路之一。電子交易就是指在網上進行買賣交易,但電子交易不是簡單地開辟一條新的網上銷售渠道。通過技術手段,它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削減庫存和運輸消耗,并快速響應用戶要求。
但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強調,批發市場為主體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應為現貨交易市場,切忌走入期貨或“準現貨”的歧途。
低端市場開始嘗試外移
與會的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介紹,新發地批發市場作為北京市的“大菜籃子”,在北京城市規劃定位中,處在兩難之間——既離不開,又不愿接近,因為批發市場會造成交通阻塞、環境臟亂差。明年新發地將在固安、永清、涿州等京冀交界處建5個市場,將低端農產品批發交易外移,解決新發地周邊交通擁堵等問題。新發地現有交易廳將主營包裝好的蔬果、綠色農產品等,通過達標運輸車將河北分公司包裝好的蔬果運送到北京的新發地市場。商報記者 吳文治
背景資料
北京批發市場共有1071家
據北京市場協會秘書長國杰介紹,北京目前有1071家商品交易市場,其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598家、家居建材市場160家、服裝批發市場86家、小商品批發市場58家等。每年倒閉關門的不少于100家,但新開的也在100家左右,因此北京商品交易市場的總量保持相對穩定。
□ 四環附近部分批發市場:
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岳各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京深海鮮市場、大洋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東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家居建材市場:愛家家居、居然家居等。
□ 三環附近部分批發市場:
家居建材市場:玉泉營環三環家具城、天蘭天建材裝飾市場、城外誠建筑裝飾商城、大鐘寺家居廣場;
服裝市場:大紅門服裝商貿城、京溫服裝市場、天雅服裝大廈、百榮世貿商城;
小商品批發市場:天宇小商品批發市場、金五星百貨批發城。
□ 二環附近部分批發市場:
小商品批發市場:天意新商城、北京官園商品批發市場、萬通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