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很多時候不容易找到正好契合需要的人才,畢竟很多時候,創業公司是在做一件創新的事情,即使別處有精于某一領域的人才,進入創業公司也要面臨融合的問題。比如“媽媽說”團隊的兩個核心人員——師濤和Maggie:師濤做傳統市場營銷的經驗很豐富,但他不熟悉如何為那些客戶進行在線營銷, 馬云就建議他要手“長”一點,雖然在線營銷有專門的人做,但師濤可以大膽插手。Maggie則是團隊里惟一的媽媽,早教經驗相當豐富,但她總擔心自己不懂互聯網,馬云就告訴她,其實互聯網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早教的本質還是一樣。
這些給團隊成員的建議其實充分體現了一個CEO的團隊溝通能力,根據不同背景、性格的團隊成員,溝通也應該做到因人而異。當然,溝通也有因時而異的講究,比如“媽媽說”團隊的“晚間電話”習慣:每晚10點以后,馬云總會撥通自己親情號碼列表上的幾個號碼,就是白天一起工作的幾個創始人,利用這個比較容易反思和情緒比較敏感的時間段,用電話溝通解決未完成的問題和管理團隊的情緒。
每位核心創始人在和團隊溝通時,都會有自己的秘訣和經驗,但無庸置疑的是,團隊的存在對領導者是一種幫助。雖然中國的大多創業公司依然傾向于保留一個“最后決斷者”的角色,但團隊的有效溝通,特別是相互提示問題和情感的傳達,還是能夠制衡核心創始人的力量,避免出現獨裁。能力互補當然重要,但情感上的理解更為重要,性格和風格上越統一越有戰斗力,做事方法、標準各異、很難步調一致的團隊,會經常陷入執行力低下的困境。
困境三:時間點進入還是等待
我們采訪的創業者,幾乎不約而同地將“時機”列為外部不可控因素中第一的位置。的確,在創業過程中,創始人第一要明確做什么,第二便是時間點。特別是在一個晦暗不明的時間點上,創業者最痛苦的抉擇就是像哈姆雷特那樣發問,現在進入還是等待?
實際上,在具體的創業案例中,在看不清機會時,做往往比不做的結果要好。 “通常早進入比晚進入要好,進早了,可以想各種辦法低成本地維持下來,等待市場爆發,但進遲了,就沒有機會了。”去哪兒旅游搜索引擎創始人兼總裁莊辰超這樣說。
中文在線創始人童之磊也認為,看好大方向最好是早進入潛伏起來,他的經歷也證明了這一判斷。最難熬時童之磊靠打工賺的工資,養著當時3個人的中 文在線團隊,但那一時期積累下來的成果,今天還是比競爭對手具備更大的優勢。童之磊的生存之道是“做農夫的,有時候收成不好,也得會打點獵”。對于市場時機還沒有到來之前,童之磊認為應該采取“積極的等待”,首先要從產業鏈最先成熟的環節突破。他解釋說,比如中文在線抓住了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機會和中移動手機閱讀平臺的機會等,實際上都已接觸了這些領域很多年。他給創業公司的建議是,保持“多點觸摸”,對各種細分市場的機會要保持接觸和敏感度,等機會來了,也許就是“剩”者為王。
但在IC設計行業,在市場尚未到來之前,很可能由于過多的研發投入已經使企業等不到柳暗花明的時刻。2008年5月,曾被稱為“TD芯片龍頭企業”的凱明因為股東不再繼續投資,從而資金鏈斷裂而破產,成為先烈。在中國TD發展史上,凱明無疑會被寫下一筆,不過理由可能并不會是這家創新的科技公司貢獻了139項國內外專利和TD業內的多項第一,而是在中國3G市場將開啟時,先行者卻倒下了。
在凱明倒閉的前一個月,TD開始在中國試商用。凱明提前倒下,看似因為資金鏈斷裂,其實更多的是管理層把握TD產業市場機會的失誤。但是也有聰明的市場先行者,同樣苦苦等待TD市場時機的還有展訊,但展訊就避免了凱明產品線單一、雞蛋都放在TD一個籃子的錯誤,依靠2G產品線的收入減輕了資金的 壓力。
積極的等待,是市場機會到來之前創業者應該保持的狀態。很多企業看似幸運地踩準了時間點,事實上都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準備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