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四:市場空間 真實還是幻象
硅谷的風險投資家們常常能從提交商業計劃書的創業者那里聽到一個關于“中國式的汽水”的謊言:如果有1%的中國人喝我們的汽水,那么我們就會比任何一家公司都成功。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的報告曾認為,匱乏的市場是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無論硅谷還是中國,錯誤地估計市場空間都是創業的一大困境。
1999年,看到歐洲、美國和臺灣的再生工廠發展已經很成熟,曾協助臺灣省建立了整套再生回收體系的黃隆濱,籌資在內地建立了保綠塑料再生處理有限公司(下稱“保綠”),當時上海市政府正在推行限塑令,由于時任上海市政府顧問,黃隆濱的工廠也成為政府指定的塑料飯盒和塑料袋回收的配套項目。現在看來,黃隆濱所依據的“成熟”假設并不適應中國市場的現實,而基于政策支持的基礎做了一個市場判斷,沒有了解市場真正有多大,還忽略了一些“不規范”的地下工廠的存在,這些由城市拾荒者提供原料的地下工廠后來成為保綠最大的競爭對手,“我們被市場擠出來了。”
由于政府的支持,保綠初期的原料供應幾乎沒有壓力,主要是廢品回收站和上海市環衛所提供,上海幾乎超過70%的廢棄飯盒都被保綠處理掉。公司業績也發展得非常好,陸續有超過20個省市的相關部門,以及建設部、發改委等部門前去觀摩考察。
但是,破壞市場空間的競爭者也隨之而來。由于毗鄰上海的江蘇要求市場禁用塑料飯盒,而上海則是部分地區禁用和強制回收的模式。這給了江蘇一些生產廠家商機,許多塑料飯盒進入上海市場,由于行政法規執行的區域化,江蘇廠家并不用交納環保費用,因而上海業者的市場受到壓力,生產線從高峰時期的15條降低到目前的3條。“上海廠家交納的錢要去收外地廠家生產的飯盒,就收不上來。”保綠原本就不大的市場空間進一步萎縮。
受到市場的雙重壓力后,保綠目前國內渠道原料的比例僅為20%,其他則依賴進口,而其早期的原料幾乎全部來自國內。由于供應市場慢慢變小,保綠再生處理后的粒子,也由高峰期的每月200噸降低到了目前不到50噸,“達不到規模經濟”,再生紙廠商玖龍紙業[11.54 -3.35%]其實也同樣面臨國內原料供應稀缺和受限的問題,因為國內回收的廢紙也有被摻假的風險,比如注入水后將導致原料中長纖維變成短纖維,因而產品質量將大大下降,所以玖龍紙業的對策是,從國外進口絕大部分原料,國內來料僅作為補充。
不過,黃隆濱并未放棄當下的“小”市場, “就像追女朋友一樣,如果她還沒結婚,你就有機會,那就一直等吧。”他仍然看好再生工廠的前景。一個佐證是,公司生產出來的原料粒子幾乎供不應求,這些粒子被用來制造辦公產品、拖鞋甚至井蓋等許多產品。原料空間很小,應用空間卻非常廣泛,黃隆濱頗為無奈。眼下,他一邊維持工廠的現狀,同時正摸索著轉型,“我有10年的經驗,希望能跟一些市場空間更大的領域進行結合。”
將由水蒸氣反射出來的海市蜃樓當作真正的富庶之鄉,很多創業者將錯覺當成了正確判斷。蘋果公司顧問、硅谷知名創投機構車庫創投創始人蓋伊·川崎表示,“創業者往往會認為自己發現了很大的市場,實際上這個市場無法驅動需求,但他們還是會得出結論,認為自己能占到一定比例的規模。”在中國,這種想法演變成了各種“13億消費者”的謊言版本。黃隆濱原本還希望能將業務從上海拓展到其他城市,但發現并不具備條件。
“進行全面有效的市場調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咨詢機構智學明德總經理徐中表示,他曾是國內早期大學生創業明星企業視美樂的創始人。徐中發現,在自己接觸過的民營企業家中,大部分人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都不強,“拍腦袋決策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如果發現市場入口太小,要擠進去勢必會氣喘吁吁。市場如容器,擠在一個小容器里,注定會難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適合于創業者以此鼓勵自己成為寬容 的人,其實也是一個讓企業找到更舒適發展的市場空間的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