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和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難對明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作出初步的判斷。
現狀:通脹壓力明顯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大
今年,自2008年以來的通脹預期終于變為現實,公眾切實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5.1%,已創28個月來的新高。預計全年均值將超過年初預期的3%。說明抑制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2011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輪通脹的形成因素異常復雜,既有來自于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又有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農產品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大。首先是世界經濟復蘇向好的趨勢減緩,這主要是因歐洲債務危機所致,“中國制造”的國際需求將進一步減弱。其次是美國的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導致美元貶值,從而使中國的出口更加困難。再次是我國農業的增產問題。農業是基礎,農業不穩,全盤皆輸。截至今年,我國農業已連續7年大豐收,實現了“七連增”。但2011年,是否還會保持這樣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為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應積極穩妥、審慎靈活,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是要繼續發展經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要“積極”。“穩健”是要控制通脹。通脹壓力很大,要防止經濟過熱,就必須“穩健”。可以看出,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體政策是互相對應的,體現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慮和綜合考量。
就財政政策而言,從2008年11月起,我國已實施了兩年多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穩定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的財政支出,將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將更多的資金用于“三農”、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建設,用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為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可能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如為了拉動內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這樣在結構性減稅的安排上,可能會更加注重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通過一系列帶有總體減稅傾向的安排,實現低收入群體減稅增收的目的。
就貨幣政策而言,“穩健”二字意味悠長。在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下,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相沖突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貨幣流動性,控制物價;另一方面,要阻擊國際熱錢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壓力較大、信貸投放慣性較強、外匯占款規模上升、歷史存量較高等因素而困難重重;后者則由于美國可能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債務危機繼續深化等因素而難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們回收流動性的所有努力被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適當時機,貨幣政策由“穩健”重新走向“從緊”的可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