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化學博士之前,蘭州大學的碩士畢業生馬麗麗,就已經制定了畢業回國后在蘭大“留校任教”的計劃。即使在父母和朋友眼中,馬麗麗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但現在身處美國的她,對自己能否順利地成為母校的教師還是很擔心。
“前些年,國內的博士就可以進蘭大這樣的"211"高校任教。而現在,由于海歸太多了,高校教師的崗位競爭非常激烈。”馬麗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像馬麗麗這樣,在赴國外讀書前就打定主意要回國的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留學回國人員是4.45萬人,2008年是6.69萬人,而2009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0.83萬人。據統計,在過去30年間,我國留學人員學成后回國的比例為62.3%。尤其近兩年,回國人員的數量明顯增速,平均增長率超過50%。海歸群體正在從精英走向大眾化時代。
高層次回國人員增多
海歸潮的不斷涌動,首先是得益于留學潮的高漲。由于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回國的人也越來越多。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中國內地累計輸送出162萬留學人員。而在2000年前,中國內地共計輸送出34萬留學人員,相比目前每年超過20萬的留學生,近幾年無論留學還是歸國的人員增速都在提升。有研究顯示,未來兩年,中國留學人員的總數將超過200萬。
同以往相比,這些海外留學回國人員中,高層次回國人員的比例在不斷提升。資料顯示,77%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62%的博士生導師和71%的國家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過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的經歷。
這也是受益于國家在加速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方面的升級。2008年中央制定了《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下稱 “千人計劃”),計劃用5至10年時間,引進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據統計,截至2010年5月,已完成引進人才662名,其中80%以上是外籍人士,多數是海外華人,也包括一些外國人。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指出,“千人計劃”的目標,是使中國擺脫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體力勞動者”和“低端知識工人”的角色,由“世界制造中心”轉變成為“世界創新創意中心”,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最終由區域大國變為世界大國,由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
今年發布的首份《中國海歸就業力調查》也顯示,在海外歸國人員中,近九成人員學歷為本科以上。其中,本科學歷的占33.33%,研究生學歷的占55.56%;留學地域方面,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留學生各占近30%,其他國家如英國、加拿大及其他歐洲和亞洲國家各占10%左右;所學專業方面,商科、經濟類專業的占五成,工程和技術類專業有近三成。此外,還有文學和教育學等專業。
不過,王輝耀也發現,現在海歸的素質也參差不齊。“過去公費留學,選拔出國的都是精英;現在的情況是,有錢就可以出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