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海歸”更受青睞
在海外回國人才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這一昔日充滿光環的群體正在走向大眾化。在就業市場體現得更加明顯。
和老海歸們相比,“80后”、“90后”的海歸人士在就業方面已不再具有明顯優勢。很多“海草”(指年輕的海歸)已經淪落為“海帶”(歸國待業)。而“海豚”(歸國就業不成,窩在家里)的出現與增加,更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
“現在海歸就業,并不具有太大的優勢。”智聯招聘人力資源和職業發展顧問郝健表示,一項智聯招聘聯合各大企業的調查顯示,同等條件下,只有35%的企業會優先考慮海歸。
海歸的大眾化還體現在就業崗位的薪酬方面。《海歸就業力調查》顯示,在所有接受調查的海歸中,近五成的月薪在5000元以內,其中處于3000~5000元之間“小白領”水平的占比最高,達到近三成。
相關專家表示,盡管部分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起薪集中在3000~5000元,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掌握先進管理經驗或尖端技術的海歸,在經歷工作的磨練后,其職業發展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對于“海歸”的光環逐漸消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認為,出國留學的三重境界分別是:就業競爭力、行業領導力和社會領袖力,而獲得就業競爭力是留學的最低目標。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本土教育水準在不斷提高,本土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已日漸不落人后,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都培養了大量優秀學生,這也使得“海歸”價值受到挑戰。很多大型跨國集團每年都會去中國的著名高校進行大規模的校園招聘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從數據看,在同等學歷、同等工作經驗條件下,海歸的薪酬無論是預期、還是實際收入,都高于本土的畢業生。專家認為,海歸的優勢將會在就業后的3~5年內得到顯現,他們將快速超越大部分的沒有海外留學經驗的職場人士。原因在于他們在職場上的高附加價值。
郝健介紹,智聯招聘在統計的46個行業中,海歸就業多集中于貿易進出口、金融、法律咨詢、科研、教育等領域。其他行業對海歸的需求并不明顯。
“盡管海歸對薪酬的期待值整體有所降低,但有些海歸的就業競爭力并不強。”郝健表示,“目前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很多海歸沒有職場經歷,僅僅是在海外"涮"一下就回來了”,相比之下,國內企業更看重有工作經驗的海歸。
海歸創業多
今年6月,中國發布了首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中央到地方,正在掀起一股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熱潮。這為海外華人回國創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與機遇。在中央政策的激勵下,各地競相出臺許多吸引海外人才的優惠政策。
“中國人才戰略,要從招商引資走向招才引智。”王輝耀認為,正處于經濟轉型十字路口的中國,應當審視和反思過去30年的發展戰略,制定新的利用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與大多從事生產嚴重依靠廉價資源與勞動力、消費嚴重依賴出口的低端制造業的傳統華僑回國投資不同,高科技產業與新經濟(310358,基金吧)領域是高學歷海歸創業的主要陣地。高學歷海歸極少從事房地產或低端制造業,他們的創業集中在完善中國經濟結構、填補國內空白的行業及領域。
更為重要的是,海歸為中國本土的創業事業,不僅帶來了人才與先進的國際技術,更有現代化的創業理念、商業模式和社會文化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代表著中國如何從“制造中心”成為“創新創意中心”的未來發展方向。
讓人注意的是,海外留學生們踴躍回國創業,推動了中國在新經濟、新技術、互聯網、IT、通訊、傳媒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著名留學生創辦和管理的企業,如UT斯達康、搜狐、新浪、中星微電子、當當、攜程、e龍、百度、空中網、尚德集團、新東方、如家快捷、展訊等,如今已成為中國新經濟和高科技的主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