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統計數據顯示,6月我國CPI同比漲6.4%,創36個月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對CPI漲幅貢獻21.4%。三天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減緩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防止大起大落。
這是兩周以來溫家寶總理第三次過問豬肉價格問題。“豬周期”牽動中南海,“一頭豬”拱傷了宏觀經濟。此前7月3日和9日溫總理還先后赴遼寧和陜西密集調研。去年肉價暴跌人們還記憶猶新,時隔一年豬價卻已創歷史新高。肉價緣何大起大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遭遇豬攪局?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進行了深入調查。
生產、消費皆“受傷”
“太不可思議,就連五花肉也漲到14塊一斤,去年才7塊多。”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個體戶龔師傅說,“20年來從沒這么貴過,豬肉價格就像過山車一樣。”豬肉價格“過山車”,這在學術領域里被稱作“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簡稱“豬周期”。即業內普遍認為的豬肉產業發展規律: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一項研究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產呈現波動中增長的態勢。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主要標志是年環比增長超過10%。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為3次大波動,價格的年環比增長超過50%。
研究還顯示,從生產和價格波動的歷史情況看,二者波動的平均周期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由于當時勞動力過剩,規模化程度加深,豬周期一度呈振幅減小的趨勢。
然而2007年后,豬肉價格又先后經歷了2次波動,豬周期表現為時間明顯縮短,約3年一個周期,而且振幅加劇。尤其是2011年春節后這次,豬肉價格持續上揚,形成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第4次大波動。加之去年同期由于價格處于低谷以及受疫情影響,使得今年豬肉價格同比漲幅更是達到70%。
“豬貴傷民,豬賤傷農。”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區上海路住宅北社區的低保戶鄒常義是一名下崗工人,明顯感受到壓力,“為了讓正在上學的兩個侄子、侄女能跟上營養,一個星期買一次肉,即使買肉也不敢買精肉和排骨,只敢買五花肉或者剁刀肉。”
與此同時,相距10公里的江西省新建縣雞公山養殖小區養殖戶鄒興洪則告訴本刊記者,“別看現在價高,就以為我們賺了很多,充其量是和去年的虧損中和了。”他說,去年9月份,他的養豬廠受疫情影響,母豬損失超過30%,30~60斤的豬仔也有將近50%死亡率。
一般來說,養豬產業鏈由多個環節組成,包括種豬養殖、生豬屠宰、豬肉深加工、飼料加工、養豬科研以及豬肉銷售。對于小規模養殖戶來說,由于處于產業鏈的下游、風險承受能力弱,“豬周期”對他們傷害最大。“這么多年他們虧多賺少,今年價漲實際上是在彌補前幾年的虧損。”新建縣農業局委員徐樟海向本刊記者解釋。
“豬周期”緣何難避
生豬生長周期客觀上促成了“豬周期”的形成。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吳鐵雄對本刊記者說:“由于豬肉這種農產品同其他農產品一樣,具有生長周期較長、途中很難改變的特性,而農戶總是以現有的市場價格為標準去預期未來的收益,這樣往往陷入‘蛛網困境’,趕不上市場變動的節奏。”
事實上,豬肉價格的周期性震蕩也非中國獨有。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鐘新福向本刊記者介紹,2010年他去德國考察時,一位德國生豬養殖戶告訴他,利潤多的時候一頭豬能賺40歐元,虧的時候也要虧20歐元,“事實上他們的波動也挺大,所以價格波動實際上是很正常的,只是中國豬肉波動的幅度太大。”
今年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疫情使得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散養戶退出,飼料成本上升10%,人工成本上升25%,仔豬成本翻倍,以及近年來的貨幣超發的副作用影響等,都促成了本次豬肉價格的上漲。這也是歷次“豬周期”共同的形成因素。但從產業本身而言,受訪專家認為,肉價大幅波動則暴露了我國生豬產業的三大“軟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