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兩組關于文化消費的數據常被各大媒體引用。一組是根據相關部門測算,2010年我國文化消費總量在1萬億元左右,到“十二五”末,這一數字將達到1.5萬億元;另一組是根據國際經驗,按我國當前人均GDP4000美元測算,文化消費總量應當在5萬億元左右。上述數據或許不能反映文化消費的全貌,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國文化消費近年來呈現飛速增長態勢。特別是2008年以來,文化消費越來越活躍,呈現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趨勢、新動向。
消費需求趨向多元
眾多信息顯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文化精品銷售的重要市場。藝術品市場持續升溫、世界頂級演藝團體和明星頻繁到來等,足以證明我國高端文化消費的能力和潛力。
與此同時,大眾文化消費和個性文化消費也蓬勃發展。看電影已經成為很多人假日休閑的重要方式,推動著我國電影產業去年票房總數突破百億元。文化創意街區在各地涌現,街區內的創意小店、小劇場、個性書店等,為年輕一代提供了更加時尚的文化消費選擇。在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則活躍著超過7000家民營劇團,滿足不同地域群眾的文化需求。適應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興起,文化休閑游、實景演出、主題公園等新的文化消費方式也得到長足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推動和支撐了文化消費市場向多元化方向演進。通過政府購買、企業贊助等方式,廣大群眾可以支付少量費用甚至免費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
在需求和供應的相互作用下,人們的消費需求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市場細化意味著發展的空間不斷拓展,但也意味著只有能夠找準定位、提供有針對性服務的文化企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便捷成為重要考量
除了消費愿望,促成消費行為最終實現的還有消費途徑。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的消費方式往往會被放棄,如果能夠提供便捷的消費渠道,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市場回饋。
電影業在北京的迅速發展就是一個例子。上世紀90年代,影院建設沒有跟上北京城市擴張和時代變化的步伐,由于影院少、服務意識差,加上錄像廳和家用VCD機的出現,在休閑時間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為此,北京市出臺措施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影院,根據屏幕數量予以補貼。新影院越來越多,舊影院也改造得越來越舒適、時尚。觀眾又重新回到了影院,年輕人更是把看電影當成交際活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