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熾熱轉向徹寒,浙江光伏業僅用了7個月。一位投行界人士用“恍若隔世”來形容這個行業的冷熱變化。
10月22日晚間,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廠商無錫尚德電力“將會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在坊間瘋傳。傳言雖遭否認,但國內標桿企業陷入破產傳聞,無疑顯示中國光伏行業已風聲鶴唳。
據了解,中國光伏業產品市場嚴重依賴國外,特別是歐洲市場,而國內市場一直未實質啟動。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大幅削減太陽能補貼幅度,而下半年歐債危機再次爆發,讓這個對于中國而言最重要的太陽能光伏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大幅萎縮;另被寄予厚望的美國,其國內市場萎縮程度遠甚于歐洲。
工廠67%產能閑置 多晶硅價格創新低
10月國慶節后,瞿成結算工資后,離開了他打了三年工的浙江金華的一家光伏組件企業。“本來老板說可以做到今年年底的,可是節后我們仍基本無事可做,雖然老板沒說什么,可我待不下去了。”瞿成說,從今年年初至今,他們廠的活就時有時無,“在今年三月份之前還算正常,五月份就有點空擋,七月份以后,越來越不行了。”
這家位于金華的光伏組件企業,成立于2007年,以生產封裝組件為主業,熬過了2008年光伏業的低谷一路走來,但在今年,訂單不足,工廠有67%的產能開始閑置。工廠人心浮動。
瞿成所在企業的現狀并非屬個案,整個浙江乃至整個中國光伏業生產商的情況大同小異,業內龍頭公司甚至出現破產傳聞。
國慶前后,江西賽維LDK被傳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10月22日晚間,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廠商無錫尚德電力“將會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在坊間瘋傳。傳言雖遭否認,但兩大國內標桿企業先后陷入破產傳聞,無疑顯示中國光伏行業已風聲鶴唳。
今年以來,隨著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加上幾大光伏應用市場連續削減補貼,全球光伏產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產品價格一路走低。來自iSuppli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晶硅組件價格下跌了19%,三季度跌勢延續。
據網易財經了解,中國一線供應商的晶硅組件價格在0.63-0.75歐元/W之間。晶硅電池和硅片的價格同樣下跌至0.65美元/W(電池)和0.34美元/W(156mm多晶硅片)。與去年同期多晶硅價格相對較穩不同的是,多晶硅價格快速下滑。
截至10月24日,多晶硅價格已下跌至每噸25-30萬元(10月2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6.3549),折合39.34-47.21美元/公斤,為歷史最低。三個月前的7月13日,多晶硅價格為40-42萬元/噸。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謝晨認為,多晶硅價格近期下跌主要是因為多晶硅、光伏組件產量增加太多,而太陽能外需市場卻有所萎縮,供給遠大于需求,以致全產業鏈庫存嚴重,多晶硅行業或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因歐洲市場需求萎縮,中國的光伏業從硅片到組件供應商均面臨利潤被擠壓的局面,對大多數電池、組件廠來說,息稅前利潤已接近于零甚至為負值。盡管與傳統制造業相比,光伏組件廠商的毛利率能達到8%-35%。
從事太陽能光伏多晶硅片和電池組件市場戰略研究的資深從業人員胡皖書向網易財經介紹,浙江光伏業組件毛利率能達15%-35%(如技術不過關,規模不夠大,則毛利率降為8%-10%),但今年下半年組件毛利率已大幅下降至2%-5%。
“5%其實已經很難達到,今年浙江生產組件的廠商只有兩家保持毛利率正值,其余全部虧損”,胡皖書說。
美國所占歐洲市場難占領
去年9月,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對網易財經表示:“光伏發電應用市場基礎仍很薄弱,明年中國光伏業將面臨行業低潮”;今年3月,胡皖書也認為浙江光伏業將面臨困境。
國內光伏企業主要集中在江浙兩省,其中江蘇光伏企業的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浙江約占1/4,剩余的市場份額由江西、河北、山東等省瓜分。從產品結構看,江蘇光伏業以上游多晶硅為主,兼顧中游組件產品;而浙江因環保政策所限,主要集中于光伏組件封裝;江西與河北則以多晶硅生產為重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