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尼葛洛龐蒂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預言,比特世界將代替原子世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這個預言正在變成事實,我在研究 Facebook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網絡世界可能才是上帝造就的真實世界,而現實世界只是人們生存的虛假世界。在網上的比特世界中,人們那么真實地表露自己,按Facebook的說法,是“one face(一個面孔)”。而在現實的原子世界的生活中,人們卻是如此的虛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其實這也符合邏輯,原子世界其實就是我們生存的實體世界,這個世界講究的是“唯物”,而比特世界更多的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講究的是“唯心”。比如在市場上你擁有一百公斤大米,擁有的就是“原子價值”,而大米的價格,就是“比特價值”。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擁有大米并沒有多大價值,而知道價格卻很有價值,因為你可以通過所了解的“大米價格”來買賣大米,從而實現盈利。
當西方經濟學把個人偏好當成需求的基本單元時,價格也就成了個人偏好的一種反映,這就是我說價格是人們內心世界一種反映的原因。按這樣一種邏輯,同一種資產可以從兩個方面刻畫:一種是唯物世界中的原子資產,另一種是唯心世界中的“比特資產”。
最近這幾十年的市場競爭,是一場從原子資產的競爭轉移到比特資產的競爭,同樣,也是一場企業(yè)價值從原子價值讓位于比特價值的競爭。有事實為證,市值1680 億的沃爾瑪銷售額近4000億,市值千億的亞馬遜銷售額卻只有百億,而沒有盈利的Facebook居然被估值700億美元,幾乎沒有收入的新浪微博被估值 30多億美元,這正說明:現實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假”,所以“原子公司沃爾瑪”的巨大銷售額與贏利的市場價值,遠低于同行業(yè)的網絡領先者亞馬遜,這只能證明我的判斷,那就是數字化的網絡比特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類世界,因為這個虛擬的比特世界遠比真實世界有價值得多!
依此類推,公司競爭的就是“比特資產”。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yè)的“比特資產”又擁有了另一個新的存在形式,那就是所謂的“企業(yè)云資產”。
我提出“企業(yè)云資產”這個概念,是想表明這樣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造價值的方式,那就是企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任何一種產品,要么可以被服務所替代,要么可以延伸出新的服務。比如冰箱的保鮮功能,就可以被新鮮蔬菜配送服務所替代,而手機的功能,就可以延伸為“移動的渠道平臺服務”、“秘書服務”等等。
這種把原子功能轉換為“比特服務”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了企業(yè)“云資產”的過程。或者說,真正值錢的并不是服務價格,而是云資產“把功能轉移為服務的構想與業(yè)務模式”,風險資本投資的正是這種云資產,或者說風險投資購買的正是這種云資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