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建開始,企業其實最有價值的就是這種“云資產”。軟銀孫正義當年投資阿里巴巴時,馬云只花了5分鐘就談定了他這個投資人,當時阿里巴巴只有十幾個人,銷售額是零;同樣,1999年底,百度李彥宏憑著一紙規劃之中的宏圖,從硅谷兩家風險投資機構籌集到120萬美元的創業資金;2011年4月,京東完成由俄羅斯DST和老虎基金等共六家基金為主的第三輪融資,總金額達15億美元。所有這一切,都不過證明了企業真正值錢的是“云資產”,而原子資產不過是實現云資產的空間載體。
舉例來說,馬云花5分鐘對孫正義說的是什么?大致應當是企業的設想與商業模式之類吧,同樣,李彥宏一紙規劃之中的宏圖,也是對于企業商業模式與實現方式的計劃書之類。像這些“設想”是無法歸于財務報表之中的,可恰恰是這些設想,讓馬云、李彥宏交換來巨資。“云資產”所要解決的就是這樣一種沖突:像馬云、李彥宏這些設想是企業價值中最值錢的部分,可企業卻無法從財務報表中體現這些部分的價值。我覺得,這種沖突構成了創新型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最大阻礙,我們需要構造新的管理理論來確立這類“新資產”的地位與價值,從而讓企業從傳統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這就是“云資產”概念的由來。
當然,真正的“云資產”是由移動互聯網造就的。在過去,由于受到信息成本的影響,“云資產”只是少數天才的游戲,而現在由于移動終端與云計算技術的出現,特別是SNS交互體系在企業端的建立,企業創造云智慧,進而形成云資本,就成為決定企業間成敗的核心競爭力!
舉例來說,日本豐田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改善”,而改善的含義就是通過一系列團隊交互分享與激勵,激發員工的智慧,提出新的創意與解決方案,從而消除各種浪費。豐田的這種做法,積累的其實就是“云智慧”,從企業價值的角度講,這就是一種無法在財務報表上體現,但卻確確實實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云資本”。
中國企業學豐田不得其法,就是因為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有所不同,中國企業的“團隊意識”其實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工具而已。但在移動互聯網與SNS交互網絡體系下,借用“云計算”技術,中國企業就獲得了一種不同于豐田的改善方式,我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與方式,來獲利豐田改善體系同樣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科技進步的巨大好處!
在過去,中國企業為什么沉湎于低水平的制造而無法自拔?原因就在于企業利用員工智慧的成本太高,無論是中國的文化或是中國企業家的管理方式,都不支撐日本式的改善方式,所以在中國企業中,能夠學到豐田式管理的微乎其微。而現在,由于有了“云計算”、企業SNS與移動互聯網,中國企業獲得了一個超越發展階段的巨大機會,這就是通過員工的碎片化參與,通過SNS的人際交往渠道來建立企業的“云資本”體系,有了這個體系,中國企業從制造走向創造就有了基礎。
在這個意義上,每家公司都是“咨詢公司”了,因為知識已經成為每家公司創造財富的最重要的因素,發揮每個員工的智慧與創造力,已經成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唯一源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