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郭宇
騰訊遠離“光棍節”,表面看是要避開扎堆促銷,避免物流壓力,實則是由騰訊本身架構特質決定的。不缺流量的騰訊,并不需要“人海戰術”,他們希望能在互聯網標準服務制定上開辟出新領域。
中國的電子商務正處于有史以來“火力最旺”的時期,這導致本來是網民調侃而成的“11月11日光棍節”,近兩年卻有被電商企業變成實體節日的趨勢。
不過,在喧囂的光棍節促銷大潮中也有例外。騰訊電商部門即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參與光棍節促銷活動。他們的官方說法是,從營銷資源和物流能力來看,電商企業扎堆促銷并不明智,分散了消費者的注意力,讓廠商疲于奔命,也給物流造成壓力。理想的狀態是,各家電商企業錯峰促銷,保持銷售節奏,這樣既可以讓供貨商從容制定供貨計劃,也可以讓消費者始終有實惠貨可以買。
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不過應該說,它只是部分反映了騰訊遠離光棍節的動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促銷,其實還未脫離“人海戰術”的窠臼,除了物流行業面臨巨大壓力外,像淘寶光棍節大促銷這種規模的活動,前端也需要動用大量人力。例如組織、聯系商家、監督貨品標價、受理投訴咨詢、應對意外情況等。為了組織促銷,淘寶網甚至缺席了成都的一個大型電商活動,將大量人力投入到促銷中。
而這種戰術并非騰訊的特長和風格。在前不久的騰訊電商媒體開放日上,一位電商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電商部門的專職人員只有幾十人,大量的基礎平臺開發、軟件支持等工作,采用騰訊內部的“模塊復用”原則,與整個騰訊體系共享。這也決定了騰訊電商有別于阿里的地方:阿里需要大量的促銷和活動來維持領先地位、打造“電商代表”的形象,作為追趕者的騰訊,并不缺流量入口,他們要做的,只是提高流量的變現能力。
2010年,騰訊商務開發經驗最豐富的高級副總裁吳宵光出任電商業務最高負責人。吳在執掌電商部門后也對記者明確表示:“電商做好了,等于再造一個騰訊。”
以目前的收入結構看,騰訊的收入主體仍然是網游和互聯網增值服務,與它7億活躍用戶、1億多用戶同時在線的巨大流量導引能力來看,這一收入結構遠遠未體現其潛力。但是,騰訊很難采用阿里“銷售為王”的模式,投入人海戰術在正面戰場硬拼。
因此,吳宵光索性將以前的QQ商城和拍拍網逐步合并為“QQ網購集市”,利用巨大的流量資源另起爐灶,打造電商平臺“QQ網購”,從潛力巨大而對手薄弱的B2C領域切入,由直接面對最終用戶(2C),逐步轉型到為商家提供流量導引服務(2B),避開繁瑣的經銷環節,提供擅長的互聯網標準服務制定。
這一策略能否成功,還不可太早斷言。畢竟,中國互聯網有太多的成功,是將國外的技術優勢,“拷貝轉化”為國內的人海優勢;騰訊反其道而行之,其前途面臨考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