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中國商務場合,最流行的八卦不是誰跳槽了,而是誰去創業了。高管創業、海歸創業、媒體人創業,但凡有些人脈資源、一技之長的行業精英,無不把創業當做自己人生的下一個“大事件”。這種轉型不僅是對夢想的期待,也是對自己過往履歷的一種滿懷驕傲的“蓋棺定論”。
十年前,從小公司到大公司謀職、從大公司的中層跳到中小公司做高管、從不知名的大公司被挖到世界500強,是在中國商業江湖打拼的典型成功邏輯。這種成功依靠兩種價值標準定義:一是機構價值,即你所去公司的平臺大小或者你所去公司的職位高低;二是薪水價值,無論是從小公司到大公司,還是從大公司的中層到小公司的高層,薪水必漲無疑。
那是一個屬于職業經理人的時代,所有的媒體都在追蹤CEO,所有的職場菜鳥、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認為“成功可以復制”。但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新一波創業大潮的興起,職業經理人身上的光環正在被他們身邊那些不安分的同事、朋友所分流。后者通過選擇創業或者加盟創業團隊,來與“打工文化”說再見。
中國現在創業浪潮有多熱,看一組數據便可窺見一斑。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創投市場投資熱浪襲人,共發生投資案例605起,同比漲幅為56.3%,已達2010年全年74.0%;其中披露金額的538起共涉及投資總額為60.67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期的22.44億美元相比漲幅高達170.4%,并已然超過2010年全年53.87億美元的投資總量。
錢是最簡單、直觀的一種工具,在當下中國創投市場,它簡直就是一種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衡量一個人的創業進度,無非兩種尺度:第一,融沒融到資;第二,是否IPO。
盡管中國人對錢的問題一直諱莫如深,不愿承認拿錢與創業之間的等號關系,但事實卻是,這就是中國創投江湖的“成功顯學”。一直都是實現IPO的創業者大談特談成功經驗,現在剛剛拿到投資的創業者也開始加入這個行列。
如果說拿錢是一個創業者能否成功的門檻,那么,漂亮的個人履歷則是能否拿到錢的門檻。
IPO本身也是一種融資。以去年以來在美國IPO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例,其創始人大多具有出彩的職業背景。優酷創始人古永鏘曾是搜狐高管、土豆創始人王微之前是貝塔斯曼中國區的高管,人人網的陳一舟和奇虎360的周鴻祎是二次創業的老兵、淘米網的王海兵則是騰訊的技術骨干。只有世紀佳緣的龔海燕算是草根創業,但她擁有北大與復旦的求學經歷。
當然,帶領企業上市絕非任何等閑之輩能做到的,這本身就有一個成功概率的問題,但是,如果創業之初融資也需要“認證”創業者的身份,這對于眾多草根創業者來說,就是一個天然的門檻。最近采訪一位著名的投資人,他投資了中國TMT領域很多優秀的項目,而且都在早期。拍照過程中和他閑聊,問是否每天都坐在辦公室等著創業者上門遞上商業計劃書。他哈哈一笑,“你想想,現在如果一個創業者不能在自己的手機里找到5個有能力給他投資的聯系人,這本身不就說明有問題了嗎?”最后他還補充道,“草根創業者越來越多,但成功概率越來越低。這個你不要寫!”
很多大學生、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在創業之初,都會找天使投資人,這種源自美國硅谷的創投文化近一兩年來也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同時誕生了一批尋求早期項目的職業天使投資人。但他們對創業者都有自己的偏好:雷軍非熟人不投,徐小平喜歡海歸創業者,投資了淘米網的曾立青只投騰訊系的創業者,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則對大公司出來的創業者感興趣……
這與硅谷的創業文化截然不同,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早年都是從自家車庫起家,現如今最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則是一窮二白的大學生,Groupon創始人是一家小出版社的普通編輯。美國的草根可以復制成功,中國的草根看著精英復制成功。
為什么草根創業者在中國越來越不受待見?原因很簡單,相比有著光鮮背景的精英創業者,草根的能力、潛力被遮蔽太多,“看不清”即風險。而投資人的邏輯則是,一分投入一分收獲,如何把成功的可能提高到最大,是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所以熟人、能人等精英群體才是他們的最愛。這個游戲的潛規則是,天使投資人找到合適的人并投入一筆資金,然后幫創業者找接盤的VC,VC接著找PE接盤,上市之前,PE再找投行來承銷。一路下來,幾乎就是一場“熟人接龍游戲”。 | 當資本越來越泛濫、全民PE、滿大街都是VC的背景下,中國的創投市場不可能不浮躁,成功的概率不可能不“青睞”精英,草根創業者不可能受到推崇。資本導向的結果就是“成功學導向”,而非成功導向。據說,中國一家主流團購網站的真正老大不是其創始人,而是背后一家地產公司的老總,這個老總看到團購熱潮后,就找來那位有過創業經歷的業內資深人士幫其“打工”并掛著“創始人”的名號。以前投資是通過人來看項目,現在是先定項目再找人,找人當然要找精英。為投資人打工,這才是精英創業者的歸宿?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