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大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公司(KO.NYSE)在中國正在面臨困境。困境不僅來自可口可樂業績支柱碳酸飲料的市場萎縮,更有來自對中國本土化的不適應,而帶來推出本土化產品的力不從心。
近日,外媒稱,可口可樂公司表示第三季度銷售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拖累,導致銷量增幅大大低于上半年增幅。
業內人士指出,其中,碳酸飲料業務增長放緩是主要原因。
遭碳酸飲料拖累
三季度,可口可樂公司銷量同比增長2%,低于上半年的6%。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表示,“展望未來6個月,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當前正在經歷的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對我們的整個行業以及我們的業務構成短期不利影響。”
不過,業內人士并不認同。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楊建欣分析,碳酸飲料增幅放緩是拖累可口可樂公司業績的重要原因。
雖然可口可樂在中國飲料業務全面開花,但最主要的業務支柱還是碳酸飲料。隨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對健康需求不斷增強,對碳酸飲料的需求在不斷減弱。
而事實上,不僅僅在中國,即使是在全球,碳酸飲料的增長也出現萎縮的趨勢。
一個佐證是,康師傅控股(00322.HK)新聞發言人陳功儒向記者表示,在飲料的幾大分類中,茶飲料、果汁、功能性飲料都是高速增長,包裝水也維持穩步增長,唯有碳酸飲料呈現下降趨勢。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也不認同可口可樂公司的解釋。簡愛華向記者指出,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對可口可樂銷量同比下滑的作用有限,可口可樂在華銷量同比下滑還有其他原因:其一,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健康理念的關注度提高,更傾向于選用涼茶等飲料代替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飲料,而可口可樂的產品以碳酸飲料為主,因此可口可樂的銷量不比從前;其二,來自于百事可樂的競爭壓力,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產品結構類似,但是主要消費群體對其產品認同感卻弱于百事可樂,消費群體的減少直接影響了可口可樂的銷量增速。
事實上,可口可樂碳酸飲料在中國地位早就被撼動了。早前,從易拉罐單品來看,當時的紅罐王老吉銷售額就已經超越了可口可樂易拉罐產品。
此外,上海飲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杰指出,宏觀經濟的影響以及今年可口可樂太原工廠爆出“含氯門”的負面影響,也拖累了可口可樂公司的業績。他認為飲料行業已經告別高增長時代,走向平穩增長時代。
水土不服 推新乏力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區的困境不僅與碳酸飲料發展受限有關,其在其他飲料品類上的開拓不暢也拖累了業務的發展。
去年,百事宣布將在中國的裝瓶資產全部出讓給康師傅集團。相關人士指出,百事將業務交給康師傅,是由于其對中國市場了解不足,本土化拓展緩慢,轉而交給熟悉中國市場的康師傅,而可口可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增長快速的果汁、茶飲料、功能性飲料分類上,除了果粒橙產品,可口可樂公司均很難拿出強有力的產品。“即便是果粒橙,也因為受到資源、產能的影響,很難靠一個產品彌補碳酸飲料帶來的增幅放緩。”楊建欣告訴記者。知情人士透露,隨著中國飲料行業細分化發展不斷深入,而可口可樂公司由于對中國人飲食文化的不夠了解,一直很難推出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細分產品,以果汁為例,包括統一、康師傅,甚至娃哈哈都推出了冰糖雪梨這樣受本土歡迎的飲品,而可口可樂卻一直很難推出這樣的細分化產品。
在茶飲料上,可口可樂公司也遭遇挫折。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在茶飲料逐漸風靡中國市場的時候,可口可樂公司曾經聯合雀巢推出原葉綠茶系列,可惜與雀巢的合作不久后終止,運作原葉綠茶的團體也早已解散,相關產品也一蹶不振。”錯失了茶飲料發展契機,可口可樂公司一直很難在細分領域找到很好的替代品。
而在功能飲料上,目前做得最好的要數幾家涼茶品牌,但可口可樂公司在這個領域幾乎一片空白。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業績增速放緩也在情理之中。”楊建欣表示。
不過,可口可樂公司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有力市場競爭者。三季報顯示,可口可樂公司凈利潤從上年同期的22.2億美元,增至23.1億美元,增長4%。可口可樂去年還宣布,將在2012至2017年之間在中國投資70億美元。穆泰康還向外媒表示,仍將堅持既定投資計劃,甚至可能擴大投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