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革命性的新產品,但三星的產業組合及商業模型使它能把別人的技術引為自身的創新推動力
最近在媒介中常有三星電子公司的新聞,在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電子公司成為全球手機業的領頭羊,它的智能手機Galaxy在全球的銷量,在8月也超過了蘋果公司的iPhone4,這使得無線業內人士都覺得很震撼。2012年8月,圣何塞法庭裁定三星侵犯了蘋果的六項專利,三星要賠償蘋果公司10.5億美元。
我在這里不想介入誰是誰非的爭論,只是想分析三星電子是否是一個創新公司,它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國企業效法。
在1990年代早期,三星電子公司還是一個普通的韓國電子公司,用國外的技術生產廉價和低質量的產品,但20年間,它演變為全球一流的國際電子公司。最使我不解的是,索尼在1980-2000年代,常有很出眾的電子產品,但三星一直都沒有,但2009年美國《商業周刊》將三星排名19,居然高過索尼的排名25。
而且雖然三星電子公司沒有特別出眾的產品或超常獨有的科技,但從2006年起,它的電視、顯示器、LCD、內存芯片都一直排在全球第一位;它的半導體制造及手機排名全球第二。一個看上去哪樣都不夠最強的公司,卻在實際表現上樣樣都很強。這一切又似乎與傳統的競爭理論不吻合。
我的直覺是三星的優勢既然不是在它的個別產品,那必然在它的產業組合。2009年,湊巧一位從三星派來的博士生,通過我另一位韓國博士生的介紹,選我做他的博士導師。
我們的共同研究的第一步是詳細了解三星電子公司的發展歷史,再通過與內部經理人、財務經理、工程師、研發部人員、市場部人員及其他員工作比較深入的溝通,總結出三星電子公司從開始至2005年間所建立的核心能力,然后從它的實際發展情況,找出它與其它電子公司在產業組合及商業模型上的差異之處,并議出一個針對電子行業的競爭優勢理論。
現在電子行業變化很快,而且產品易被模仿,所以新產品取得的優勢不能持久,公司的競爭優勢必然源于公司的產業組合及商業模型,它能有效地支持源創新與流創新互動,從而推動公司持續發展。在三星電子公司的案例中看,它的確建立了一個獨特的產業組合及商業模型,使得它在電子行業內獲得了獨特優勢。
三星原本是以貿易起家,在1950年代初期進入制糖業及紡織業,從中獲得很多利潤。至1950年代后期及1960年代中期開始多元化發展,通過收購進入了保險、百貨零售及傳播等行業。1969年成立三星電子制造子公司時,三星并不擁有電子技術,它與日本三洋公司合作,以三洋的技術從事黑白電視生產。
三星從糖及紡織生產所得的規模生產經驗,使它在黑白電視生產中取得成功,在韓國的電子行業開始有一席之地。當時韓國政府正大力支持國內電子及電器行業發展,三星電子制造公司也趁機進入洗衣機、冷柜、空調、微波爐等家用電器生產領域,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它的主要市場仍只是韓國本土市場。1974年,三星收購韓國半導體公司而進入了半導體生產行業,這間合并后的公司取名為三星半導體公司。
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三星半導體公司組合它母公司的貿易經驗,開始把產品賣到國外市場,但它的半導體、電子元件及電器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優勢只是低價。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