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雙12”營銷大戰中,電子商務再次以“價格屠夫”的角色成功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不同于往年的是各類理財產品也借機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且銷售業績非常亮眼。
筆者粗略統計,目前已有泰康、太平洋、陽光、交通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登陸到第三方電子商務中,金融產品電商化的大幕正在慢慢開啟。
雖然,上述金融機構之前也擁有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網上投保、網上購買理財產品早就不是稀罕事。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在內的金融機構甚至還涉足電子商務,開設自己的網上商城,各種商品也是應有盡有,數碼、家居、機票、軟件等琳瑯滿目。
但是,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卻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
俗話說得好,多一條腿走路總歸不是什么壞事,金融機構不是經常指導我們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分散投資嗎?他們自然也要起到表率作用,早早實踐這一“廣撒網多捕魚”的投資觀念。
事實上,網絡銷售與服務模式不斷創新。電子商務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電子商務不是傳統業務到互聯網上的簡單移植,而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都是能將業務與技術融合在一起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經營模式的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國內幾大主流電商平臺規模也越做越大。以淘寶為例,擁有4億個注冊用戶,經過幾年的培育,目前已經聚集了大量有實際購買力的消費者,當大家習慣了網上購物后,在線購買金融產品也將成為一件平常事。
往遠了看,一旦保險公司、銀行的網上銷售勢頭良好,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金融產品另辟蹊徑,登陸到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中。
就眼前而言,當大家熟識了團購衣服、食品,甚至是飯館、家電、房子,那么網上團個理財產品自然也是手到擒來活學活用之事。那么只要有更多的金融產品進入到第三方電子平臺,開放式的選購方式同樣會刺激產品銷量走高。
需要注意的是,網上理財終歸是有風險的,網上銷售的金融產品應與實體店的產品有所區別,設計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產品和支付方式將迎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而金融機構與第三方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將是互惠共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