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淘阿里云和阿里金融
-一淘和阿里云
至于阿里的一淘和阿里云。阿里云,我還真不太懂,如果說阿里巴巴有個異數,那就應該是阿里云了,因為我估計大部分人也沒弄明白阿里云到底能折騰出什么東西來,或許弄不好折騰出個蘋果來,那阿里巴巴就牛逼大了,高增長是必然的,這個論斷我不好做,也不懂,放一邊。至于一淘,我覺得兩個字,垃圾。不用做評價。阿里巴巴的本意可能是希望一淘成為一個比價工具,但是它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比價這種事情,一般都是非利益相關方做的,自己旗下有個最大的電商,在去做比價,基本上就屬于沒人理的狀態了。因為誰也不信你。
馬云自己說過戰略是,平臺、金融、數據。半年前的七劍,按照馬云的說法,是做平臺,那么平臺之后,他想做金融,讓講誠信的網商先富起來。最后做數據,數據就是做經濟氣象預測臺。可以提前預知經濟形式變化。
所以,阿里金融,成為了原先馬云自己認為心里的第二個殺手锏了,在做大平臺基礎上,阿里金融就呼之欲出了。為了這個命題,我還去過阿里金融走訪過,的確也改變了我過去挺多對阿里金融的論述。
-阿里金融
很多人說我總是以銀行角度看待別的金融模式,有大銀行思維在里面,事實上,我自己認為我沒有大銀行思維,只是因為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金融信貸化趨勢嚴重的現狀下,就信貸風險的控制,銀行還是相對最為權威和嚴謹的地方,用銀行的眼光來看信貸標準,其實是合理的。當然我并不反對挑戰銀行風控思維的金融創新,只是到現在為止,沒發現太多成功的創新行為。
a.談不上挑戰銀行
阿里金融,被大量媒體認為是挑戰銀行,事實上,阿里內部的人也并不認為阿里金融跟銀行會構成競爭,也就談不上挑戰了。大量媒體喜歡一廂情愿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阿里身上,阿里其實總的策略在馬云的演講里面其實很清楚了,它首先是做大平臺,然后做金融,金融是平臺里衍生出來的金融,而不是獨立出來做金融。做了金融是為了什么呢?為了讓講誠信的網商先富起來,啥意思?意思是金融也是為了網絡平臺服務的。這個核心點,其實是不能忽略的。回到最后,阿里期望金融能更好的為C2C、B2C,甚至是B2B服務。幫助阿里構建更好的生態體系。
阿里的C2C和B2B,存在大量的客戶,阿里一直希望能讓銀行的金融服務惠及到這些客戶群體上去,所以有了跟建行和工行的合作,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阿里認為銀行的低效率和風險控制的不適當,使得它的很多優秀的好客戶,都未能獲得應該獲得的貸款,從而無法進一步的發展壯大,阿里將該責任歸罪為銀行的不作為或者缺乏彈性。阿里在跟銀行合作無果后,開始萌發自己做金融,服務客戶的想法。
換句話說,這些客戶群體本身就不是銀行的客戶,阿里去做這些客戶,跟銀行的確也構不上正面競爭。這些客戶群體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分散,三是風險不確定性大,四是普遍無抵押無擔保。對銀行來說,由于受到嚴格的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以及風險控制措施的單一,無法進入這個領域其實是注定的,哪怕在做更多的金融創新,其實還是無法進行操作的。從全球范圍來看,對小、微小領域的信貸支持其實都是金融業的難題,不然尤努斯也就不會獲得了那么高的榮譽和稱號了。所以阿里巴巴在這一領域進行金融支持,跟銀行的競爭其實是沒有太大交集的。在這里反過來說,阿里巴巴如果拿到了銀行牌照,反倒可能操作不了這個領域里的貸款了,因為受到外部監管,不允許做很多信用貸款的發放工作。因此阿里巴巴無意拿銀行牌照,我是相信的。而且阿里巴巴離開了C2C,基本上屬于無水之木,無根無基,基本上就等于武功全廢,重新跟銀行去搶地盤。難度之大可以想象。
但是在C2C領域呢?由于掌控了極為龐大的淘寶在手,阿里巴巴基本上就屬于沒有對手的王者,在這里,它是規則的制定者,它在這個領域里做金融就是如魚得水,我可以下論斷說,如果阿里金融在淘寶網都無法做起金融來,那么有一個命題就得到實現了,那就是小微貸款領域不適合信貸支持。
阿里金融在C2C領域具備兩個優勢,第一個是具備強大的風險保障措施,一般而言,排除惡意欺詐風險之后,形成貿易類企業的不良主要是銷售不暢的問題,而淘寶網卻具備天然的消化庫存的能力,一般的產品只要進入到淘寶的首頁,消化一般的庫存,其實也就是幾分鐘的事情。這是淘寶的優勢,別人無可取代的優勢。第二個優勢是淘寶配套的支付寶,可以使得阿里金融第一時間對資金進行監控和扣款。這兩個優勢,其實是只有在它的規則下,才能實現的兩大風控優勢。而且是切實的風控措施,至于其他的所謂數據跟蹤,分析以及風險預警等等,我只能認為是降低壞賬概率的邏輯推理罷了,實踐效果和邏輯推理其實是完全兩個概念,理論上可以降低違約概率的風險控制措施,其實只要留了一點點可能性,基本就是不成立的。等會兒在闡述。
我這里一直在闡述的都是C2C領域的阿里金融,為什么不提B2B和B2C,也是有原因的,阿里金融的服務其實很想切入到B2B,面對日益萎縮的B2B業務,如果不能有更好的服務引入,B2B,基本上就是窮途末路,如果能有金融配套支持跟上,或許也會是個扭轉趨勢的亮點,但是由于B2B,實在只是信息交換,而沒有其他交易數據,因此,阿里金融根本無法創建模型進行風險評估,所能采取的模式,只能是類似銀行的上門盡職調查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對于大量金額極小的貸款而言,成本昂貴,付出和收入極不成正比,雖然阿里金融也想到了例如外包等方式進行,但是總的來說,效果并不理想,余額一直無法上去。
說實話,在這個業務領域阿里金融沒任何優勢跟進金融支持。至于B2C,其實阿里巴巴有優勢,但是確切的說競爭很激烈,因為B2C領域里入駐的商家,一般都是現金流很好的企業,而且銷售額也極為龐大,一般都是被當地的銀行緊緊跟蹤的企業,銀行能提供的金融支持肯定是多余阿里巴巴的,阿里金融在這一領域能給的信貸支持非常有限,無論從金額上,還是從服務上都沒有優勢。當然阿里可以開發更好的一些金融創新業務,評價靈活多變的系統優勢,或許也能走出一些路子來,但是銀行也一樣可以用各種阿里實現不了的方式和措施給予更多的支持。這個領域構成了競爭,但是由于B2C領域,天貓現在雖然一枝獨大,但是京東、蘇寧、國美,甚至銀行自己的電商都在加入競爭,銀行的選擇其實更多,而阿里卻只能維系于自身。
從目前阿里金融的貸款余額來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C2C里,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