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成長空間有多大?
從增長來看,目前電商做到了一萬億的情況下,阿里金融的整體余額其實大概規模應該不會過五十億,阿里金融運行時間不短了,各種模型也相對成熟,從這種情況下,阿里金融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我自己感覺難度很大啊。
阿里金融目前人數大概在三百人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增加余額,其實還是得不償失的,三百個人操作五十億的貸款規模,怎么看都不劃算的。只有建立在淘寶不斷上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阿里金融的不斷衍生,兩者想互為助推因素,利用淘寶上行助推阿里金融,反過來讓阿里金融也助推淘寶上行,但是我前面論述的問題是淘寶在阿里手里,一直跟B2C在打架,我自己的感覺,淘寶會日益邊緣化,這個還真不一定是阿里自己的想法,而是市場推動的結果,如果淘寶不能衍生出能賺錢的行業出來,淘寶存在其實就毫無意義,就如同一座金山在你手里,但是它就是不能賺錢,也毫無意義。
我們來看下C2C現在有多尷尬。它到目前催生了支付寶,幾千億的交易額不到2億的利潤,還催生了天貓,但是天貓反過來則要推翻C2C,還催生了阿里金融,但是阿里金融也還沒賺錢,即使賺錢了,也不太可能有高估值。另外催生了一淘,卻基本處于毫無意義的尷尬境地,這個C2C,其實已經是全體阿里人的難點了,總覺得是個寶,該怎么用呢?!是啊,該怎么用呢?現在淘寶開始賣基金,賣理財產品,但是最后會如何呢?也不知道。這其實就是阿里的現狀,因為不同的平臺之間雖然衍生于淘寶,但是各自之間都有競爭關系,同時還要防備著新衍生出來的平臺對淘寶的傷害,這就是我說到的阿里其實已經出現了所謂的的大企業病了。
阿里金融和支付寶的關系其實也就是這些眾多關系里面的一個縮影,非常難處理。理論上,支付寶是需要不斷的獲得各家銀行的支持的,雖然到處在傳聞支付寶的強大,但是事實上,支付寶畢竟還是需要銀行卡來充值和提現的,隨著銀行網銀和手機銀行的日益強大,銀行卡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撇開在淘寶網里進行交易還需要支付寶的情況下,其他的轉賬,交易功能,其實被銀行自身卡的交易功能替換的概率越來越高。試想下,你做出租車的時候,你是希望人家把錢劃入到你卡里呢,還是希望人家把錢匯入到支付寶?
而且支付寶面臨的競爭其實也日漸激烈,現在支付牌照已經有232張了。淘寶網里支付寶曾經一家獨大,現在大概占比也就是在50%左右,份額不斷下行。支付寶的壓力也日漸增加。說個題外話,阿里金融跟支付寶的關系很有意思。阿里金融其實不跟銀行構成正面競爭,但是卻總被外界樹立成抗拒銀行競爭的楷模和典型,很多時候也總是讓銀行很不爽,反過來說,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一些小的銀行,還是跟阿里金融進行了業務交叉競爭,這種情況下,支付寶跟銀行的合作就很被動,成了總是為阿里金融擦屁股的角色。要維護好銀行關系,支付寶一般跟銀行的合作,主要是利用了手里極為龐大的支付寶沉淀存款,在各個銀行間縱橫捭闔,看在存款的份上,銀行一般也能跟支付寶進行很好的合作,但是問題是在支付寶合作銀行日趨增加的情況下,存款資源也是相當有限了。支付寶的日均沉淀存款大概在600億人民幣左右,這個數字想進一步上行,其實難度是越來越大了。這個數字,其實說小不小,但是說大肯定也不算大了。其實還有很意思的推斷,如果阿里金融真的成立了銀行,我估計基本上的銀行可能都要斷了跟支付寶的合作。六百億對于銀行只能說勉強還行的數字吧。但是絕對構不成少了這600億活不下的說法。所以,我自己覺得阿里成立銀行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阿里金融目前主要的業態其實還是小貸業態,無論是現實考慮還是未來考慮,我都覺得阿里金融沒必要成為銀行,成為銀行,把大量的合作伙伴推到對手層面上去,同時也受到更多的外部監管,使得他無法做很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給他的小商戶做貸款,很多銀行受制于銀監局的監管,就是做不了這樣的信用貸款。
-數據優勢是否能轉化為風控措施?
阿里的C2C領域做金融,具備的前面我說的兩個措施外,就是所謂的數據優勢了,但是這個數據優勢,是否能轉為風險控制措施,我一直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我的觀點是無限的拉低違約概率并不等于不違約。阿里金融利用各種金融模型進行批量放貸的背后的核心,就是交易數據是否能足夠支撐金融模型、以及金融模型是否真能把違約率降低到一定概率的確定性上去。這個可能性的判斷,一時半會也真不好下判斷,大家可以去看下我之前寫的《也談阿里巴巴做金融》。我在里面闡述過幾個判斷,認為難度還是很大的。
一個成功批量發放貸款模型,是長期沉淀出來的結果,還需要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而且系統性風險也很難防范。我們姑且就認定阿里金融成功了,在C2C領域大面積的扶持了大量的客戶,但是總的來說,規模能做多大?其實就是個很大的問號了。前面說了,三百多人的金融團隊,在破了一萬億的電商世界里做了不到五十個億規模的余額,這里面剩余的邏輯其實有兩個可以談,第一個是電商不斷上行,可以做到2萬億,從而使得余額可以不斷上行。第二個其實是客戶的貸款系統模型的完善改變,然后讓余額上行。第一個論斷,我是否定了,認為可能性不大,真的電商上行到2萬億了,也肯定不是阿里一家獨大。第二個論斷,其實是跟風險正相關的,因為一旦系統模型產生了巨大的業務風險,不但不能給阿里帶來高收益,反倒還會拉低阿里的利潤。對于阿里的整體上市的估值的難度都很大。不確定性是投資里面最大的風險。
一切為了高估值的IPO
三、一切為了高估值的IPO
阿里巴巴所謂的七劍下天山的設想也好還是最近的25個事業群也好,其實都是馬云天縱奇才背后的擅長描繪宏偉藍圖的構思的關鍵,他必須不斷的告訴投資人,他的想法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靠譜,然后不斷的讓投資人跟進,在馬云的業內和業外的鐵桿粉絲眼里,都堅定的認為馬云能夠做出不一樣的互聯網模式來,但是未來會如何,其實取決于當下做什么。我自己梳理了馬云的邏輯后,其實一個自認為比較靠譜的感覺就是——馬云想盡快的挖掘出一個投資人很想要,而馬云卻又能給得出的合理的商業模式上來或者估值模式出來。從一個公司的戰略到小而美的設想,從平臺戰略到阿里金融,其實都是他想讓投資人看到他未來美好藍圖的設想。而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高估值的IPO。
馬云是個資本高手,而且從資本運作中嘗到過甜頭。不到兩百億市值的B2B上市后最高到過2000億港幣,然后跌去90%,為什么會走到2000億港幣,這個命題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我就問,一個B2B,憑什么能走到2000億?背后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當然是馬云自己的造勢相關,不斷的跟投資人描繪未來阿里巴巴的宏偉藍圖。馬云的口才,比起當年的諸葛孔明,鐵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一方面當然還是跟相關利益機構的不斷背后助推有關系。資本都是存在短期逐利性的,尤其對于未來不確定的事情,當下的逐利永遠是第一位,只有時間,才是最后的檢驗。潮水退去,阿里巴巴折價退市的背后,其實是一大批投資人的沉重損失。
現在的馬云整體上市的計劃,是又要開始一場新的IPO,無論是不到半年的就被夭折的七劍下天山策略,還是到現在25個事業群戰略,其實都是馬云在思考一個核心命題:投資人喜歡聽什么故事?投資人喜歡聽什么故事,他就做什么事情給投資人看,馬云乃至阿里人都認為手握淘寶的阿里,應該是做什么都可以成。關鍵是要讓投資人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這個命題其實很有意思,淘寶是個不賺錢的金礦,但是從淘寶身上可以挖到很多金子,現在的命題就是兩個,現在的淘寶可以做什么?——能賺錢的,而不是概念性的。還有一個命題就是淘寶還能做多大?!如果只解決第一個問題,那么隨著淘寶的萎縮,那么也是注定失敗,如果只解決第二個,那么永遠就是不斷的投入,也形不成高估值。
要理解阿里巴巴,應該就是這么個事情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